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鼎白茶:从茶园到茶杯的“超凡脱俗”

  人民日报刊发《白茶良种传“香”千里》,报道了福鼎的茶树良种。福鼎白茶溯源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召开的省级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数据标准化应用现场会上被分享推广。福建省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场交流暨研讨会在福鼎成功举办……

  今年,福鼎白茶在高端场合频频亮相,展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创新体系。当一杯澄澈茶汤成为跨越山海的文化信使,飞入千家万户。许多人不禁追问:一座闽东县级市,一抹净雅茶香,凭何?

  “山海秘境”孕育好茶

  福鼎位于福建东北部,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太姥山脉斜贯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沿海低,地貌由山地、丘陵、盆谷和平原构成,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91.03%;土壤包括红壤、黄壤、紫色土等,其中,红壤面积最大,占福鼎国土总面积的66.14%,土壤呈酸性,土层深厚。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茶叶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陆羽《茶经》收录的《永嘉图经》(605年—617年)所载的这句话,根据多方论证,白茶山极有可能就是福鼎太姥山。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白茶”的记载,迄今已有1400多年。

  在漫长的时光流转中,国家级优质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毫茶”悄然诞生于福鼎这片沃土,它们是制作白茶的绝佳之选。聪慧的福鼎人敏锐地洞悉了这片叶子中蕴藏的无尽奥秘,从此开启了与白茶相伴的故事。

  宋代,福鼎白茶逐步兴起;明代,自然萎凋工艺形成;清代,白茶远销重洋,卓有盛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白茶工艺产业蓬勃发展……现如今,福鼎不仅保留着数百年的白茶母树——绿雪芽,还保留着歌乐茶、早逢春等其他优良的本土茶树品种,以及使用茶籽进行有性繁殖的福鼎菜茶(群体种),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在白茶制茶道路上用心钻研的茶人们,通过2至3月浅耕施肥,3至5月采摘春茶,6至8月茶园伏休,9至10月采摘秋茶,11月至次年1月清理茶园与设施维护等合理的农事安排,保证了茶叶的可持续生产。茶人们还采用短穗扦插技术进行茶树繁殖,提高茶树繁殖成活率和茶树品种的纯度,降低成本。采用稀植套种,保证光照通风,提高茶叶品质。在茶园周边修建水池收集雨水,以备旱季抽水灌溉。采用秸秆覆盖茶园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通过轻重修剪交替,与实时台刈相结合,保证了茶园的茶叶产量和品质。

  在做好茶叶品质的同时,福鼎人还研究出了“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制茶技艺。根据采摘时间、采摘茶叶的部位以及茶叶品种,福鼎人将福鼎白茶分为四类茶:白毫银针(茶芽)、白牡丹(一芽一叶)、寿眉(一芽二到三叶)、贡眉(有性繁殖的茶叶为原料)。在加工制作时,福鼎白茶有别于其他茶类,制作工序只有“萎凋”和“干燥”2个环节,在六大茶类中工艺环节最少,但技术掌控难度却很大。这种“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制茶技艺,实际上需“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特别是萎凋环节,茶叶鲜叶的晾、晒,需36至72小时连续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茶的口感和品质。得益于独特的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是唯一的白茶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19日,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白茶味道”渗入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鼎白茶文化渗透到茶乡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喜庆、日常交际礼俗、祭祀、庆典等重要活动中,形成了“茶哥米弟”“苦茶”“女儿茶”“把茶”“藏茶”“药食同源”等特色茶俗,“开茶节”“太姥祈福”“斗茶节”等本土节日祭祀文化,以及“三十六茶馆”“白茶古道”、茶亭等传统贸易流通组织及相关文化。福鼎有与白茶相关的俗语、民谣、茶诗、茶歌、茶舞等当地别具一格的白茶文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的典型知识技术与文化传承体系。

  福鼎白茶文化与太姥、宗教、畲族等文化相互浸染,形成独特的《太姥信俗敬茶歌》《采茶歌》《摘茶歌》等畲歌文化。福鼎人民还创造了白茶特有的“焖-煮-泡”等独特的饮茶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白茶中有效成分,也形成了不同味道的茶汤。

  随着福鼎白茶的盛名向八方传递,福鼎白茶也成为保障当地农民食物营养安全和增收致富的基础。2024年,福鼎茶园总面积1.43万公顷,茶叶总产量3.09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74万吨,占88.79%;茶叶产值12.93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42.49亿元的30.44%。同时,白茶在保障农民生计安全和带动当地妇女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遗产地农民家庭人均茶叶收入达22497.20元,占家庭人均收入的68.87%,参与茶产业的女性占家庭参与茶产业劳动力数量的48.2%。农民在收茶季参与采茶、制茶、卖茶等工作,采茶工收入为每月3000元至1万元。

  与茶相关的食品加工、交通物流、包装销售、文化旅游、科研教育、餐饮住宿等行业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科技力量”赋能产业

  顺应时代发展,近些年,福鼎的茶科技体系逐步构建起来。全市茶园AI监控体系、福鼎白茶卫士、数字茶园智慧气象等项目效应逐渐显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性、工艺天然性、功效独特性等显著特点。为保障茶业市场健康发展,福鼎在全国首创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体系,对全市茶青采摘、交易及茶叶生产、销售过程进行全流程监管,让每一片茶叶有据可查。

  2024年,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持续升级,完成茶青经纪人年度备案,启动其他茶类扫码交易、茶青收购龙虎榜、异常交易信息预警等新功能,升级溯源认证查询界面、“驾驶舱”展示界面。截至目前,平台共入驻茶企3137家、备案茶青经纪人2352个、登记茶农75491户,2024年,茶农凭卡交易茶青4.04万吨,涉及金额11.38亿元,系统开通以来累计发放溯源标超1733万枚。

  为寻求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更好支撑和引领白茶产业发展,福鼎强化茶科技队伍建设,在2024年,联合中国白茶研究院举办白茶产业精英培训班,举办白茶审评品鉴会。同时组建茶产业科特派实践站,组织59名专家讲师和技术人员走村入企,开展全市茶园管理培训,累计进行茶园修剪、施肥等管理培训达249场次,培训茶农9725人。去年,福鼎推荐张玉琴等3人获评制茶高级工程师,瑞达茶业获评国家级制茶大师工作室。

  产学研用持续深化。“陈宗懋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在去年落户品品香茶业,双方合作开展茶树品种选育、茶园绿色防控、氨基丁酸试验等研究;此外,“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鼎分中心”在品品香授牌,院企携手攻克科研难点。

  在科技井喷的时代,福鼎始终在前沿技术探索领域发力,进一步拓展白茶产业边界,让科技赋能的红利渗透到茶产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 王绮蓼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福鼎举办“茶香两岸·同心共鉴”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
~~~
古礼祭茶祖 绿叶写新篇~~~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公益广告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福鼎白茶:从茶园到茶杯的“超凡脱俗”
白茶为媒 两岸共绘乡村新图景
影视作品:茶文化传播的时代载体与艺术呈现
福鼎举办第六届中国白茶始祖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