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的闽东,天朗气清。漫步在屏南县甘棠乡巴地村,干净平整的村道延伸至家家户户,鲜活传神的畲族元素墙体彩绘点缀村巷,五彩畲族特色旗帜随着清风摇曳,三五村民围坐在树下闲谈,尽显畲乡乡村的闲适与温情。
作为屏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巴地村在2017年获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近年来,该村锚定旅游发展方向,深挖畲族文化内涵,传承畲族歌舞、民俗,推动整村风貌与产业同步升级。
“今年村子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人居环境更靓了,配套设施也更全了。”谈及村庄新貌,巴地村驻村第一书记薛居天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今年以来,巴地村集中力量推进基础设施提升与景观打造,先后实施文化展示墙绘制、路灯改造升级、口袋公园建设、巷道环境整治、停车区域改造等多项工程,让村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电力保障是乡村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为进一步满足乡村旅游与村民生活用电需求,巴地村同步推进电网改造工程,累计更换老旧水泥杆17基、低压架空线路886米、沿墙接户线433米,并优化变增容设备布局。
“此次电网的升级,不仅更新系列设备、保障低空线路安全,还结合村内人居环境提升需求,清除多处非必要的水泥杆,优化公园等景观区域线路布局,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为乡村宜居环境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为我们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薛居天说。
当夜幕降临,巴地村的活力愈发凸显。村内广场上,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火凤凰习俗”表演正精彩呈现。夜空中,“火凤凰”振翅高飞、火星四溅、璀璨夺目,瞬间点燃乡村夜晚的热闹氛围。
“‘凤凰’是畲族富贵、吉祥的象征,我们用火笼模拟凤凰飞舞,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巴地村党支部书记蓝云旺介绍,以往“火凤凰”习俗仅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上演,2024年以来,巴地村立足文化资源,聚力打造“火凤凰夜游经济项目”,将这一民俗表演改为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演出,既丰富了旅游业态,也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自“火凤凰”表演推出以来,凭借美好的寓意与震撼的视觉效果,巴地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已举办“火凤凰”表演5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
乘势而上,巴地村持续升级“夜游”体验。“今年我们投入40多万元,对演出场地的音响、灯光、看台座椅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更新,让游客有更舒适的观看体验、更欢乐的互动氛围。”薛居天介绍,除了硬件升级,村里还不断丰富演出内容,新增畲族习俗来源、互动活动等,让游客在观赏非遗表演的同时,能深度参与其中,切实提升游玩体验感。
“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业态是关键。”薛居天表示,为完善旅游链条,巴地村通过“村委+经合社”模式,成立村级公司,统筹经营村内可支配资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目前,村内已开设奶茶店、畲族服装租赁店、特色小吃摊等业态,同时,大力引导村民打造家庭小餐馆,让游客来了有地方吃饭、有地方消费,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如今的巴地村,不仅守住了畲族文化的“根”与“魂”,更凭借文旅融合的新路子,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让古老畲乡焕发新生机。□ 本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