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青山叠翠、绿水潺潺、游客络绎不绝,处处洋溢着新时代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下党乡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创新机制,发展红色文旅和特色农业产业,吸引“新农人”回村。如今的下党,已蝶变为红色旅游胜地和生态宜居福地。
抱团发展促共富
在位于下党村的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展厅,联合社理事长王菊弟一边泡茶,一边向游客介绍下党乡茶产业发展情况。
“下党乡山地多,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里产的红茶与乌龙茶香气浓郁、口感独特、持久耐泡,深受市场认可。”王菊弟说,近年来,下党乡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改组梦之乡茶厂,组建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全乡10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纳入联合社抱团发展,共办“定制茶园”,让全乡600多户茶农实现共同增收。
联合社实施低产茶园生态化提升改造,推广种植金牡丹等高优品种茶树,统一开展茶园管理、采购农资产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社员收购茶青。
“组建联合社不但实现了下党乡茶产业统一的技术服务、管理标准,还让社员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王菊弟说。2020年起,每年春茶生产结束后,联合社按每名社员售卖春茶的数量,另给予春茶市场价20%的溢价分红。同时,联合社还给10个参股村分红,作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5年来,联合社累计为社员发放茶青溢价分红达347.47万元,社员每亩茶园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至8000元。
下党村村民蔡世炎是下党乡最早进行金观音、金牡丹等新品种茶树改种的村民,他有8亩茶园,每年春季除获得3万多元茶青收入外,还能获得茶青溢价分红三四千元。
党建引领,各村联合抱团发展,让下党乡茶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下党乡共有茶园面积6000亩,其中金牡丹等优质新品种茶园面积达2000亩。
“我们还利用‘下乡的味道’‘下党红’等公共品牌,打造万里茶道下党起点。在寿宁县委、县政府和广大茶人的共同努力下,189家‘下党红’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把下党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说。
头雁领航助振兴
功能齐全的民宿,古香古色的长廊,干净整洁的街道……谈起杨溪头村的变化,村民都说,这一切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苏炳敬和村党支部书记杨亦禄的努力。
风光秀美的杨溪头村位于下党乡西北部,距浙江省庆元县龙溪乡仅3公里,建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曾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苏炳敬和杨亦禄带头领办民生项目,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实施省道S207连接线单改双、古廊桥修缮、主村街面提升、港湾式客运站建设等20多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借助下党至闽浙界公路贯通杨溪头村的有利契机,深入挖掘古村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将部分老宅改造成民宿、乡愁文化馆、文艺小站等,激发乡村休闲游潜力。
在下党,像苏炳敬和杨亦禄这样,党员示范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身影随处可见。2021年起,下党乡深入开展党员带头提升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带富的“三个带头”活动,各村设立“福气积分榜”,鼓励党员在领办项目、结对帮扶、公益活动等方面打头阵、作表率,形成了“一员联十户带百人”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2023年以来,全乡共完成产业发展项目38个、乡村建设项目22个、为民服务项目121个。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岗后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志雄带领村民锄草、整土、挖穴,准备补种猕猴桃苗。为改变岗后村山多地薄、收入单一的局面,吴志雄带头领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合返乡“新农人”范世良等村民,开垦荒山、流转土地,推广种植优质猕猴桃160余亩,去年实现收益50多万元。
在党员带头联户帮扶带富中,下党村党员、致富能人带头,根据党员能力、优势,采取“一对一”形式,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引导务工就业或发展产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鼓励采取资金、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益;对五保户等群体,实施兜底保障。目前,该村36户困难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务工等方式实现了增收。
如何把下党的名气化为人气?近年来,下党乡在上级相关单位的帮扶支持下,打造了多个“网红打卡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等新业态。该乡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态加快发展十一条措施,盘活古民居、改造古村落,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目前,下党乡通过发展民宿等各类业态,让6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今的下党乡,百业兴旺,游人如织,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2024年,下党乡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是2020年的2.5倍。
“新农人”回归激活力
在葛垅村猕猴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夏加兴与“新农人”齐银库在察看猕猴桃果实成熟情况。从基地高处往下看,猕猴桃架整齐有序、连接成片。
葛垅村位于芹洋乡和下党乡交界处,距离下党乡政府12公里。因地理位置偏僻,许多村民外出务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2020年,夏加兴带头创办合作社,带领5名亲友试种了50亩高优猕猴桃。此后,又将全村62户村民纳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复垦抛荒田,建设了27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
产业旺,村人归。如今,葛垅村先后有12名在外村民返乡发展茶叶、猕猴桃、水稻等产业,昔日的“空心村”人气越来越旺。
葛垅村的变化是下党乡推动“新农人”返乡创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下党乡认真落实寿宁县“新农人”回村十条措施,依托县里制定的“1+4”特色产业补助办法、“返乡创业贷”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机制,为“新农人”发展民宿、茶果园等提供首笔资金帮扶和创业担保,把“新农人”打造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生力军,让“新农人”乐于返乡,扎根乡村,助力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
截至目前,下党乡已有87名“新农人”返乡,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141家,发展高山茶、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7500亩,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多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 吴苏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