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试论“闽东之光”的深描结构

  陈小韦

  1990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下文简称《闽东之光》)这篇文章中明确阐释了“闽东之光”这个文化理念。他把闽东的文化比作一种“光彩”,提出要充分认识闽东之光,并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文化学者认为: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寻意义的解释科学,并提出了“深描”的文化解释理论。“闽东之光”以最凝练的四个字传达了无限广阔、无比深远的文化思想内涵。因此,要传播“闽东之光”,首先要“充分认识”并深刻描述“闽东之光”背后的宏大结构。

  文化与自然互相塑造。人类学家最早对文化做出定义,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此后,对于文化的概念就有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无论如何划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自然和文化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限。或者用排除法来定义文化,什么是文化,那就是自然以外的那个东西。但文化和自然真的可以那么泾渭分明吗?《闽东之光》一文打破了文化理念在思想上的壁垒,指出“闽东的锦绣河山是一种光彩”,又要求把握住闽东山海交融的闪光之处。可以看出,在《闽东之光》勾勒的文化蓝图中,是把独具特色、山海交融的自然禀赋作为人文活动发展的基础,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格局是无与伦比的特色。但文化发展到文明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也不是单纯的望洋兴叹的阶段,闽东先人在隋代就懂得改造自然,开通水渠,蕉城霍童的黄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闽东人在不断拓展人文活动边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然,将自然“人文化”,所以“闽东之光”是文化与自然相互塑造的运动过程。

  自尊与自信彼此成就。《闽东之光》在阐释对文化功能的认识时,提出了一个生动的俗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并创新性地改变了对这个本来颇带贬义性质词语的语境,认为“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是好的,有它的特色,为什么不能自卖自夸呢?这也是一种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习近平同志希望,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如果不熟悉、不了解、不知道家乡历史的可爱,就会失去这种自信心。当对自己手里的货色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文化建设就能够极大提升自信心,从而提振闽东精神。自内向外的精神的充分滋养,改变了原来情绪低落、十分悲观的精神困顿,能够让外界充分了解闽东,感受到闽东的吸引力,把心血浇灌在闽东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对自我特点的充分了解形成了充分的文化自信,呈现出的外在气质是一种充分的自尊,因此,文化建设对自我和外界产生的功能是彼此成就的结果。

  光彩与闪光点交相辉映。文化理论著作《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模式。《闽东之光》着一“光”字,境界全出。这个“光”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光彩”:闽东的锦绣河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是一种光彩。同时,还包含着四个类型“闪光点”: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集区,生活在闽山闽水的畲族繁衍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畲歌、民俗、民谚、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武术、畲族医药等民族文化,被誉为璀璨的明珠,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革命老区,有着长期的斗争经验,屹立红旗不倒,有着辉煌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无数脱贫致富的典型,如带头在“祖宗山”开荒种茶的福安坦洋村党支部书记刘少如、一家人四十年传承守好一片林的周宁种林大户黄振芳、三灾六难压不倒坚持扶贫的柘荣县郑邦德,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山海交融、风景独特,如果能够把《山与海的交响》拍摄出来,也是一个闪光点。从文化结构上看,“光彩”从自然到人文再到精神,属于层层递进的精神文化层次,“闪光点”有红色、有蓝色、有绿色,属于五彩斑斓的物质文化形态,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闽东之光”完整的“光谱”。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文化”条:“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闽东之光》认为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1989年12月完成的《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与之可称“双璧”,更加具体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类行为自身就是从这两个方面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文明的丰厚固然是精神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但精神文明对物质创造有能动作用,特别是对贫困地区,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加速致富的进程;通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也能够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在精神文明领域要“破”与“立”并举,用闽东的老区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涤荡封建社会的不良习俗,抵御伴随着商品浪潮而来的资产阶级极端利己和商品拜物教。精神文明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中,触角极其广泛,所以精神文明不是哪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和物质文明“两手抓”,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早在35年前,习近平同志就为闽东“深描”出“闽东之光”的宏大结构,是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渊源和有力论据。从“深描”到讲清楚,都要求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用文化的方式理解存在的世界,不断在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找到自我深层次的核心价值,并将它传播开去。

  (作者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云端周宁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卫生健康
   第a05版:财经新闻
   第a06版:理论实践
   第a08版:时事九州
理论实践
弘扬“闽东之光” 引领文化强市
试论“闽东之光”的深描结构
充分发挥“闽东之光”的社会价值
“两山”理念改变中国引领时代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