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中的柏洋,洋溢着勃勃生机。甜美田园中,“绿色发展”有了更多“打开方式”;波光粼粼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汇聚成“烟火气”里的“生态蓝”;红色沃土上,革命文物资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不竭源泉……祥宁的山乡正日渐展露出丰润幸福的新气象。
近年来,柏洋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共进,用产业之绿、生态之蓝、文化之红三原色,绘就乡村高质量发展炫彩“丰景图”。
点“绿”能成金 产业焕发新活力
“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走进霞浦县柏洋乡,一个个绿意盎然的葡萄大棚内,串串晶莹剔透的巨峰葡萄挂满枝头。
这些天,董墩村的葡萄种植户刘郑义每天都要来到果园转上几圈,看看葡萄的长势。“今年,离采摘还有1个月,就有客商陆续打来电话预订。18亩葡萄现在基本被‘包圆’了,1公斤葡萄的收购价在12元左右,每亩的收益预计能有15000元到17000元。”丰收的喜悦化作刘郑义嘴角收不住的笑容。
2019年,原本在外打工的刘郑义返乡种起了葡萄。这些年,靠着这一串串“金果子”,刘郑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他的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 。
居住数十年的一层老瓦房被3层小楼所替代,家里的电器也全部换新。去年,他还添置了一部皮卡车。“不管是拉生产资料还是运葡萄,都很方便。”刘郑义笑着说。
在柏洋乡,从“甜蜜”事业中“酿”出幸福生活的不只是刘郑义一户。
柏洋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平均海拔440多米,显著的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天时地利”形成了当地葡萄甜度高、果香浓郁的优良品质,当地也被誉为“高山晚熟葡萄黄金产区”。
2009年,董墩村村两委和党员带头示范,率先在村里引种了50亩葡萄,播下葡萄产业发展的“火种”。随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村民们纷纷加入葡萄种植队伍中。如今,50亩的“试验田”早已扩大为1300亩“萄”金地,一条致富新路径随之铺就。
一村独富不是富,带着大伙奔小康。在董墩村的带动下,周边长岩、柏洋、谢墩、陈墩等村也推广起葡萄种植。目前,葡萄产业已覆盖柏洋乡13个行政村,种植面积共6500余亩,年产量约7800吨,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年产值突破1.01亿元,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葡”出振兴曲,“甜蜜”再出发。为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柏洋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并大力完善产业配套,先后建设保鲜冷库,设立电商助农服务站与物流服务站,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产业“链”上起舞。2024年,柏洋乡还建成投用的农旅研学基地,探索实践“产业+农旅”融合新模式,将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深度结合,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在“串”起甜蜜产业链的同时,柏洋乡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引领,聚焦茶叶、太子参、油茶等特色产业,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唱响“田头曲”,“绿色发展”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充分发挥谢墩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茶叶)作用,依托龙头茶企,深挖茶产业发展潜力。
加快推动新造丰产油茶林种植项目,对接万众油茶生产基地项目,打造万亩油茶林,孕育高山中的“绿色油库”。
引导扶持当地农户“试水”水果玉米、茄子、奶油丝瓜、奶油黄瓜等蔬菜新品种,探索“菜篮子”中的新商机。
利用茶叶、有色大米等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统一标识标牌,立起柏洋乡“云上柏洋”地理标识。
……
如今的柏洋,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点绿成金”的奋进故事正在柏洋不断续写。
守护“生态蓝”
青山绿水入画来
夏日的柏洋,绿意融融的山峦之间,溪西水库如翡翠般镶嵌其中,绘就了一幅山为轴、水为脉的夏日秀美画卷。
溪西水库是霞浦城关的“蓄水池”,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多年来,柏洋乡始终秉承“守住生态蓝”初心和使命,以严尺度、高标准推动生态治理与保护,确保了一库清水持续东流。
坐落在溪西水库上游的横江村,与水库有着剪不断的羁绊。上世纪70年代,因水库建设,该村搬离了旧址,迁到水库之畔。
多年来,横江村村两委接续更替,但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底线——村里的发展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农业种植中严禁使用超范围农药和化肥;存在污染隐患的项目宁可“留白”……不可突破的生态红线,不仅对内,也对外。
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水库周边草场丰美,成为不少养殖企业眼中的“聚宝盆”。每年都有养殖企业找到村里商量合作事宜。前两年,一家养殖山羊的浙江企业找上门来,承诺只要村里提供场地,村财每年就能增收数十万元。最终,该企业还是无功而返。
而那一年,横江村的村财只有十余万元。
“要说不心动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能看短期内的利益,而放松对环境的保护。尤其在柏洋乡这个生态之乡。”横江村党支部书记黄长静说。
美不美,家乡水。在柏洋乡,保护生态已融入血脉,成为矢志不渝的执着。
持续推进流域治理,对禁养区内鸡、鸭和生猪养殖等能影响水质的产业进行排查整治;建立健全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全河段流域环境的实时巡查,深入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处理涉河问题56起;创新“林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查处破坏林地普通案件4起,森林督察案件5起……一项项有力举措,进一步擦亮了柏洋的生态底色。
去年10月,随着霞浦县柏洋乡横江片区联合党委正式成立,水库周边横江、西宅、坂头、前宅、后垅5个村更是抱团迈出了探索以水利生态为基底、移民文化为纽带、农业产业为特色的发展步伐。
“片区联合党委充分发挥跨村联建优势,以组织联建为引领,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联动与乡村治理协同发力。通过统筹规划生态建设、强化水污染治理,联合守护并持续改善罗汉溪流域水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柏洋乡横江片区联合党委第一书记缪程飞介绍。
聚指成拳的协同“作战”为这片青山绿水带来了新变化——
片区内的地瓜粉扣加工厂计划于年前建成,同时将深度探索对当地地瓜渣的统一收集、处理与利用模式,从源头减少地瓜加工弃渣直接排入水体造成的污染隐患。
溪西水库饮用水治理工程第一期控藻及生态修复、第二期智慧化管理工程陆续在今年内开工。
成功入选2025年度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项目名单,获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
3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落地横江片区,争取9月动工建设,连片机械化耕种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不仅如此,《横江片区“山水共生”生态融合发展规划》也于6月中旬完成规划初稿,为片区发展进一步明晰定位。同月,横江村“三水共治 三治融合 全民健康”经验做法还入选了全省健康村建设优秀案例。
以生态治理的“推进力”,提升共富共享“含金量”。依托秀山碧水良田的天然“磁吸效应”,横江片区联合党委正围绕“山海福宁,源上故乡”定位,因地制宜谋划研水探源、山水寻味、地瓜风情、稚子归园等特色业态,让青山绿水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生态“富矿”。
点燃“红”引擎
革命精神薪火传
参观闽东特委旧址展馆,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洗礼;走进许旺烈士纪念园,回顾曾经的烽火岁月……在刚刚过去的7月,柏洋乡这片“红土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单位、团体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
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在二次革命时期,柏洋乡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的圣火布满全乡28个村。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闽东特委旧址、霞鼎县委旧址、许旺烈士纪念园等众多红色遗迹。
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背靠红色文化的坚强“堡垒”,近年来,柏洋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对辖区内闽东特委旧址、霞鼎县委旧址、许旺烈士纪念园等进行保护和活化运用;启动红色文化旧址提升工程,对周边环境进行再优化,随着雕墙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建设及阵地相关设施建设的完成,旧址群重新焕发光彩。
在做好保护修缮的同时,柏洋乡还铆足干劲,不断提升红色资源展示水平,全方位增强红色文化阵地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当地,一支由乡政府干部、志愿者、村主干组成的“红色宣讲队”,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外展示着柏洋厚重的红色底蕴。
“00后”的谢纾婷是“红色宣讲队”的一员。作为乡镇干部的她,两年前开始兼职担任讲解员。
从早期死板地复述讲解词,到结合红色故事进行沉浸式展示,如今的谢纾婷已成为宣讲队的重要骨干,仅今年“七一”前后,她便接待了10批访客。在她看来,每一次的讲解不仅是对柏洋红色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革命信仰的传递。“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更多人在追忆峥嵘岁月中感悟初心。”谢纾婷说。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柏洋乡将红色文化教育搬进当地中小学课堂,采取“课堂+基地+实践”的模式,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心中。
设立“新四军教育基地”,向师生展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开发以柏洋革命斗争史实为主题的《红土地》《许旺的故事》《戴炳辉的故事》等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各年级学生,体验模拟情景重走“长征路”……在柏洋中心小学(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以课堂讲授、基地实践、现场感受等多种形式,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专门开展了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寻红色足迹等系列活动,以党建带队建,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汲取信念与力量。”柏洋中心小学校长温存均说。
传承红色基因,孕育红色希望。在如今的柏洋,通过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故事、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一条具有深厚底蕴和故事承载力的红色旅游路线已逐步成型。据统计,五年来,柏洋乡共吸引了1.5万余人次前来开展“忆苦思甜”“缅怀先烈”等现场教学活动,真正把“红色文化”打造成党员干部党性锤炼的“大熔炉”、接受教育的“主阵地”。
擦亮生态底色,突出产业特色,提升文化成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柏洋一路出彩、一路向新。“下一步,柏洋将继续依托优质资源禀赋,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红色研学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型乡镇。”柏洋乡党委书记施绍东的话语铿锵有力。
□ 茹捷/文 王志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