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系列视频让福鼎文物与非遗“活”出时代新声——

屏聚匠心 影传文脉

  《百年古宅 洋里风情》截图

  孔坪香樟根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雕刻原木

  近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2024年福建省基层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名单,共评选出文章17篇、宣传短视频21个、微信推文19篇。其中,福鼎市文体和旅游局制作的文化遗产宣传短视频《石头记》赫然在列。

  《石头记》将镜头对准福鼎太姥山,以光影为笔,赋予冰冷的岩石以灵动的生命,再辅以细腻的讲解,为观众翻开了千百年来留存的一本本石质“书册”。那些镌刻在岩壁上的文字与故事缓缓铺展,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其中沉淀的深厚人文底蕴与隽永之美——

  @梅山茶徒:“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这视频比金牌导游讲解更有公信力!周详、生动、有效,欣赏!

  @幸福的小兵:长见识了。

  @爱在太姥:石头在说话。

  @雲鹤:太姥山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传说,形象逼真!整座山仙气缭绕!

  《石头记》是福鼎文体和旅游局推出的“会说话的文物·听得见的非遗”系列视频中颇为鲜活的一篇。该系列是福鼎市积极探索视频影像赋能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实践。

  作为闽越与瓯越文化的交汇之地,福鼎坐拥丰富的非遗与文物宝藏。然而,传统的静态展陈模式难以有效触达年轻群体,非遗传承曾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我们希望借助视频影像的力量,突破文物‘静态展示’的物理局限,打破非遗技艺‘口传心授’的地域壁垒,进而强化文化记忆的韧性与延续性。”福鼎市文体和旅游局社文非遗股股长陈茗华阐释着系列短视频创作的初衷。

  从2023年开始,为了让文物与非遗文化在镜头中“活起来”,福鼎市文体和旅游局筹备拍摄并推出“会说话的文物·听得见的非遗”文化遗产系列原创宣传视频,积极探索视频影像传播路径。该系列视频聚焦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讲述了国家级文保单位“戍守台湾英烈义冢”的故事,全景展示了省级文保单位“洋里民居”的全貌;记录下非遗美食畲族乌米饭、阿耐猪头肉制作全过程;用镜头呈现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茉莉花茶匠人指尖的百年传承;还跟拍了孔坪香樟根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原木变成艺术品的神奇瞬间……

  作为系列视频的核心策划者与出镜主讲人,陈茗华坦言,最初面对镜头时并非游刃有余。“刚开始面对摄像机,总担心自己表达不够生动,讲解不够清晰,辜负了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瑰宝。”陈茗华回忆道,从研读浩繁史料、与制作团队反复打磨脚本,到在镜头前克服紧张、力求自然流畅地讲述,对她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随着一部部作品的诞生和观众的热烈反响,这份紧张逐渐被责任感和成就感取代。

  “我们现已推出两季宣传视频,累计制作15部作品,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眼下,第三季正紧锣密鼓制作与推送中。”陈茗华笑着说道。据了解,目前该系列视频不仅发布于福鼎文体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和抖音平台,还同步在省旅游频道、海博TV、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融入群众“朋友圈”。

  500万播放量的背后,是无数双凝视文化根脉的眼睛,是借助网络跨越时空的对话。观众的共鸣,让沉睡的文物有了温度,让小众的非遗走进了大众视野。福鼎用生动的创新实践印证: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绝非仅囿于博物馆的展柜或传承人的作坊,更在于如何运用当代语言与传播媒介,让其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与公众心中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在守护文化的征程中,探索创新的步履永不停歇。近年来,福鼎在文化传承上深耕细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措,守护并弘扬本土文化。从挖掘培育畲族特色产业、推动福鼎白茶活态传承,到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打响“吃在福鼎”美食IP,一系列实践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创新中苏醒,更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联成璀璨的地域文明项链。

  □ 王绮蓼/文 张晋/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系列视频让福鼎文物与非遗“活”出时代新声——~~~
~~~
~~~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卫生健康
   第a05版:财经新闻
   第a06版:网事传真
   第a07版:九州环球
   第a08版:专题
“鲜”声夺人 霞浦海鲜天堂“鲜”飘万里
屏聚匠心 影传文脉
炎炎夏日寻清凉 山海旅游引客来
清凉闽东山区游受网友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