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蕉城三都

海上社区有温度 海上治理有成效

  季夏时节,乘船前往蕉城区三都镇,只见碧海蓝天之间,大小渔船往来不绝,大黄鱼畅游在新型塑胶渔排间。这片海域已成为蓝色粮仓,2023年,三都镇养殖大黄鱼产量6.46万吨,产值25.29亿元;鲍鱼产量1.6万吨,产值18.87亿元;龙须菜产量5.32万吨,产值3.08亿元。

  几年前,这片海域还是另一番景象,塑料、废弃渔网、泡沫浮球等海上垃圾随处可见。“三都镇是宁德大黄鱼重要养殖区之一。此前,每年大黄鱼、鲍鱼养殖高峰期,海上养殖密度过高,无证船舶、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三都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度出现无序的海上养殖状况。

  2018年,蕉城区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后,三都澳海更清了,规范养殖后白点病没有了,大黄鱼的品相和单价也上去了。借此契机,蕉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海岛特色治理模式。

  为推动海上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三都镇党员干部下沉渔排、深入调研,围绕“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工作目标,成立海上社区,并据此设立海上社区党支部,逐步囊括了海上团委、海上110、海上120、海上巡回法庭、海上检察院等多家单位,设有法律咨询、信访接待、治安防控等服务窗口,配备海上党员先锋队、“海上牧场”党员服务队等,凝心聚力解决海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都镇党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选定了港口、新塘、介溪、松岐、礁溪、秋竹6个集体经济薄弱或单一的村,建成深水网箱35口,成立三都镇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建渔排,6个村发挥党支部领办带头作用,联合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养殖企业,利用渔排出租、村集体入股等模式经营,将组织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增收、服务乡村振兴优势,助力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去年,三都镇养殖户黄先生在城澳海域养殖鲍鱼和龙须菜,因台风来袭,导致养殖损失严重、申请贷款困难。海上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当日下午就前往其家中和渔排查看情况,并当场和农商银行取得联系,帮助群众做好灾后恢复工作。

  “有了这个海上社区,我们养殖户的生产生活便利许多,再也无需大事小事都跑到岸上或镇上解决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2024年,三都镇累计为群众办理各项事务48件,化解涉海涉渔矛盾纠纷21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夏季是台风的高发季节,为切实筑牢海上群众生命安全防线,三都镇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采取“以牌管排”模式,为900个渔排安装二维码门牌。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渔排所在地理位置、行政管辖及相关养殖户等基础信息,在台风来临时,有助于快速清查和转移海上作业人员、作业船只。

  该镇依托海上社区,还打造了集智慧党建、智慧云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三都澳5G智慧海洋管理平台,为全海域渔业养殖户、海上作业人员、运输船只提供海上应急救助、防台防汛、气象预报等讯息及海上医疗卫生、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

  “三都镇依托5G智慧海洋管理平台,利用网络互联推动信息互通。去年,防御台风‘杜苏芮’期间,依托该系统,我们累计排查渔船172艘次,疏散作业人员832人,安装44台云广播,实时播放防台抗台工作通知20多条,发送防台抗台短信8万余条,切实守护住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都镇党委组织委员杨育霖说。

  □ 本报记者 余根坤 通讯员 吴虹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视点科教
   第a05版:财经新闻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海上社区有温度 海上治理有成效
宁德市项目建设攻坚 行动二季度考评结果
图片新闻
我市召开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终端 销售价格联动管理机制修订听证会
“菌菇之链”综合窗口为产业赋能
霞浦水门畲乡:开展“迎八一”军地共建主题活动
全力治理“两违”工作
“新农人”范春芳: 酿出“醉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