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乙肝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患者多达上百万人。
虽然在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无需谈乙肝“色变”,却依然有许多病情本可以控制的乙肝患者一步步迈向了肝硬化和肝癌,令人惋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未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随访不规律、自行停药,是酿成悲剧屡见不鲜的原因。
近日,宁德一50岁男子因忽视乙肝病史,突发肾衰竭紧急送往宁德市医院救治,近两个月的时间,从面临死亡威胁到转危为安,患者和其家属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医生提醒市民朋友,慢性乙肝患者应定期随访,千万不能随意停药。
20年乙肝史未重视,结果导致肝衰竭
50岁的陈先生万万没想到,几天的劳累就让他秒变“小黄人”,突发肝衰竭,随时面临死亡危险。三个月前,陈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皮肤、尿液变黄,一开始未重视,随后症状加重,遂到宁德市医院感染科就诊。
检查后发现陈先生总胆红素高达451.4umol/L,超出正常值20余倍,谷丙转氨酶3637U/L,超出正常值70余倍,凝血功能等均提示危急值。各项指标显示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感染科立刻将其收治入院,进行抗乙肝病毒、保肝降酶等保守治疗。然而患者肝细胞破坏持续、再生能力低,影像提示肝脏萎缩。
考虑到陈先生的病情危重,感染科治疗团队经讨论后,联系重症医学科启动“人工肝”治疗。经过两次的治疗后,陈先生黄疸指数明显下降,凝血功能改善,摆脱肝衰竭,转回感染科病房继续治疗。就在大家都认为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陈先生黄疸指数又再次升高。
是继续进行“人工肝”治疗还是再继续保守治疗,这是摆在患者和医疗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
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林厚雄立即组织团队讨论:患者黄疸指数虽然高,“人工肝”后凝血功能还是有明显改善,但“人工肝”启动费用昂贵,且需置换全身的血浆。最后,综合病人的病情且征询患者及家属意见后,医生采用保守治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在经过50余天的密切监测和积极诊疗后,陈先生的病情出现转机,黄疸指数螺旋式下降,最后终于解除病重,顺利出院。目前陈先生黄疸基本恢复正常,回归正常生活、工作。
药不能停,医生指导、规律随访很重要
“患者发现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0余年,但从来没有重视,没有定期检查和就诊,加上过度劳累的诱因,这是他突然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原因。”感染科主任林厚雄表示,我国常见肝炎为慢性乙型肝炎。像陈先生这种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就是典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陈先生如果在平时及时给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情大多可以得到控制,重型肝炎发生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近年来,随着健康筛查、乙肝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后,全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例明显减少。也正是因为慢性乙型肝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使得大家对该病的严重程度淡化。因为不重视或抱有侥幸心理,使本可以预防、控制或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甚至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
链 接 养肝,重点在养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下,日常我们要怎么样调养呢?
1.规律睡眠,适量运动。很多肝病患者对运动锻炼顾虑较多,觉得自己不能也不敢运动。其实适量的运动、体力的消耗,可以增加氧气到达肝脏,增强新陈代谢,预防肥胖、改善情绪的同时减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运动还可以增强骨骼肌起到清除血氨、降低门脉压力,延缓肝硬化进程。当然锻炼是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
2.不可听信“神药”。市面上的许多养肝、护肝保健品和民间土方对有基础疾病的肝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药品都要通过肝脏的解毒、代谢,无必须的乱用药只会加重肝脏负担。
3.禁烟酒、合理膳食。酒含有乙醇,在肝脏会转化为醛直接损害肝脏。平素以清淡饮食为主,合理比例进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和B族(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粮、杂粮)的食物,维生素有抗氧化功能,对破坏的肝细胞有修复功能。拒绝发霉变质食物。
4.保持乐观、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情让我们远离心理疾病。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这样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肝脏。
5.规律检测相关指标。非活动期乙肝病毒携带者需6—12个月定期复查,在治疗慢性乙肝或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需3—6个月定期复查。必要时行肝组织活检,有适应症的及时抗病毒治疗。已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一定监测,要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监测耐药情况和不良反应,以及肝癌的发生。毕竟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口服抗病毒药只是抑制病毒,干扰素对患者的治愈率是有要求基础基线。另外需检测HBV-DNA、AFP、肝脏彩超或CT等。
总之,慢乙肝患者要规律用药,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
□ 本报记者 张颖珍 通讯员 李裕海 陈灵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