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所山区县中学的“强校梦”

——写在周宁一中建校八十周年之际
▲学生练习书法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校长张徐生授课
▼周宁一中全貌
▲课外拓展
▲劳动实践
▲课堂教学

  八十年砥砺奋进,八十年春华秋实。九月的山城周宁,天高云淡,桂花飘香。走进周宁一中,一座矗立于北大广场中央的孔子像格外醒目,正德楼、致远楼、思源堂、校训墙……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周宁一中新校区致力于“六新”校园建设,努力把校园建成“生态公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平安学园”“成长乐园”“和谐家园”,一路奋进,十年卓立。周宁一中的美丽校园有了更高的品质品位,莘莘学子拥有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曾几何时,县城一中作为当地百姓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有着过硬的教育质量和超高的人气,是莘莘学子圆大学梦的摇篮,承载着几代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期望。周宁一中,作为山城县中,也是山区孩子圆梦的摇篮、远航的起点,寄托着多少期待和乡愁。

  砥砺奋进薪火相传

  8月,新一届初一、高一的960名新生走进美丽校园,揭开中学生活的崭新篇章。

  时间追溯到80年前的1943年8月,“周墩特种区立初级中学”宣布成立,寄寓“初晴诗院”教室开学,师生不足百人;1945年8月,周宁建县,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周宁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8月,学校增设高中部,成为完中;2014年8月,学校搬迁至龙潭街新校区。如今,周宁一中雄踞银屏峰下、东洋溪畔,占地122亩,拥有55个教学班、3000多名师生的初高中六年学制的完全中学。建校至今,共培育毕业生2.6万多人,为高校输送大学生1.6万多人。

  砥砺奋进,薪火相传。1981年,学校被确认为省属重点中学;1997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2016年,晋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跻身福建省优质中学行列;2021年,学校高分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的复评。新校区十年,周宁一中以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的创建为契机,坚守“静心做真教育,做完整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梳理提炼学校文化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创新和课程改革。学校秉承“明德、笃学、励行、日新”的校训和“以优质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精心打造“六新”校园,优化教育环境;推动课堂教学变革,重建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聚焦教学质量;持续推进“好老师工程”,锻造高品质团队,努力提高办学内涵、建设山区教育品牌。学校连续多届获评“福建省文明学校”,荣获第一届、第二届“福建省文明校园”,先后获得“福建省德育先进校”“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优质学科建设项目校(数学)”“福建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校(一米菜园)”等称号。

  “好老师工程”彰显实力

  作为山区县中,周宁一中曾经一度存在优质教师资源匮乏、高学历教师难以引进等问题。2015年,教师平均年龄45岁,仅有40位教师的第一学历是本科、2位福建师大在职教育硕士、2位省学科带头人。在周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学校的师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230人的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教师17人、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名校长1人、省名校长后备人选1人,学历达标率100%,平均年龄降至41岁。基于山区县中的师资校情,周宁一中致力于建设“好老师工程”,把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学有方的老师定义为“好老师”,树立人人都可为的榜样,并从一个教师的敬业态度、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入手,努力创设教师成长成功的发展平台,营造“敬业、专业、乐业”的职业风气,让每一个老师为做一名好老师而努力。

  其一,党建引领队伍高质量发展。周宁一中实施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教师、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把党员骨干教师培养成学校管理干部的“三培养工程”,重塑“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形象。一大批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好成绩,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学骨干。

  其二,学校确立“师德与师能”作为好教师的价值遵循。倡导每位教师每天努力做好七件事,即“精心备好一份教案;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阅读一篇教育文章;谈心指导一个学生;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撰写一篇教育日记”。鼓励教师“走出去、走上台”,感受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其三,学校分三个阶段为教师做好定位规划: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是该工程的着力点,目标走向优秀;35至50岁的教师群体,或成为名师骨干,或走上管理岗位,目标从优秀走向卓越;50岁以上的老教师要起榜样作用,成就完美教育人生。

  其四,着力学术型学校建设。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一组一特色、一师一风格、一班一教法”学科内涵建设,提炼出各具特色的学科观、学科美,并予以展示。同时,开辟教师书吧、好老师书屋、学科教研中心,各学科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学科资源库。

  每年教师节,学校表彰“年度十佳卓越教师”等百人次,树立典型;每年请进20多位省内外名师学者到校讲学,同时,校内举办“班主任论坛”等,鼓励教师走出去、走上台,且行且思且成长;打造“青蓝工程”,给每一位新老师配备两位指导老师,教研室在三年培养期内全程跟踪,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经过几年的努力,周宁一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教师队伍老化、学历层次低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教师激励机制逐步健全,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李云,专业素养高,好学上进,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就被赋予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的重任;教师祝雅敏,一个教龄8年的年轻教师,已带完四轮毕业班,地理教学深受学生好评,数次参加省市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教师刘恺祺,刚从农村初中校调入一中工作不久,勤奋努力,在高三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成绩喜人,荣获2019年中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福建省二等奖、宁德市一等奖。“高品质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情怀、有信仰、有认同感;他们胸中有梦、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手中有技、脚下有路,为学校的品质提升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养分和原动力。”张徐生校长说。

  “十个一”工程保障高质量

  “考取高分数,赢得高考;练就高素质,赢得未来。”教学楼边的这条条幅提醒师生:要育分,更要育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比学业成绩更重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要从狭隘的质量误区走出来,尽可能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和增值。

  作为县城一中,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每年中考近35%的学生录取到周宁一中,导致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学业基础相差悬殊。关注每一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该校的教育良知。为了求解学生发展最大值,该校积极探索实施分类推进和分层教学:在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实行精细的分层,并针对性地安排最契合的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分为A、B、C三类,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作业设计上,要求每天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弹性作业。这种精准教学正是学校遵循的因材施教方略。

  2016年,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我省高考重新启用全国卷。2018年,我省新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学校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坚持以“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为主题,狠抓教学常规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夯实高考备考每一个环节,确保学校高考成绩的稳步提升,尤其是2018年、2019年,学校高考厚积薄发,985、211名校上线率、本一上线率、本科上线率等各项高考指标均在全市同类校中名列前茅。2021年,学校在新高考元年取得开门红,高分生群体冒尖,詹喆同学以全省前50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张可欣、周琳同学被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录取。2022年,学校圆满完成“138”(注:10%考取985、211大学;30%本一上线率;80%本科上线率)高考目标。

  不可否认,在一所学校里,特优生、尖子生的培养成效关乎着学校的美誉度,那么能否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则意味着学校的教育良知。学校生源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学习基础水平相差悬殊,学校秉持“这里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思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学校坚持做完整的教育,实施“十个一”育人工程,即“学好一门优势学科,考取一所心仪大学;书写一手规范汉字,说讲一副流利口才;练就一副矫健身姿,保持一个阳光心态;学会一项体育特长,拥有一种文艺爱好;掌握一项技术技能,养成一生文明习惯”。引领每一个同学朝着10个成长目标而努力,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课程是生命成长的跑道,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适性化发展,学校需要提供丰富而多样化的课程,尊重差异、提供选择,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学校按照“教师即课程,资源即课程,学生需要即课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开发开设了50多门校本课程,由社团兴趣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和特色体验课程五个板块组成,其中,“习字时光·每日一练”“新闻周刊·周闻天下”“阳光体育·每日两操”“自主课堂·自我反思”“一米菜园·劳作体验”“户外拓展·自然教育”等特色课程,带给学生丰富的成长体验,深受学生喜欢。

  “太空是真正的真空吗?”“太空中有天气吗?”“宇宙究竟有多大?”日前,一场由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煦之教授带来的科普讲座在周宁一中开展,为学子解答宇宙奥秘,让大家大开眼界。周煦之是周宁一中众多杰出校友之一,从1943年肇创至今,周宁一中积淀了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既有平凡的劳动者,也有各行各业的翘楚精英,如林杨挺、姜小鹰、林灿铃、孙子强等,他们从山区县中走出,走向了远方,成了母校的骄傲。周宁一中,已然成为周宁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山城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摇篮。

  特色教学续写厚德风采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书法教育的独特功能。“人生聪明写字始”,青少年能写好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能让他在考试中受益,更可受益终身,影响至他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所以,学校在育人“十一”工程中,把“写一手好字”作为其中一个项目,以“书法书写人生,学生和谐发展”为教育主题,将书法教育设为特色课程,意图构筑书法特色学校。

  一是建立学校“书法特色”教学管理制度。开设书法课程校本必修、选修模块,研发与书法相关的校本课程教材,如《周宁一中“习字时光”字帖(系列)》《篆刻的技术与艺术》《花信风·墨香盈袖》等。开辟专门的书法教室,加强书法课程师资力量,聘用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专职教师,同时,聘请校外书法家到校开展书法知识讲座,开阔学生眼界。

  二是营造“书法特色”校园环境。“墨点”书画社是该校独具特色的社团,学校将他们的优秀作品编辑成册《墨点书画十年作品集》《学生优秀书法作品集》。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的书法作品大赛的同时,定期举办“澄心杯”校园书法大赛,部分代表作品用于校园楼堂馆所的环境布置,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让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走向书法的更高处,营造了更为浓厚的书法教育环境氛围。

  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初中书法课堂,从正楷字的书写开始,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在高中书法课堂,侧重创作指导和书法文化欣赏;在书法练习中,关注学生学习书法时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保持安定的内心,不紧不慢,既有恒心又有意志力,努力在习字中养成稳重、儒雅的气质。

  四是坚持“习字时光”书法练习。每天安排15分钟全校性的“习字时光”,临摹练习校本字帖,通过语文老师和书法老师的跟班辅导,学会汉字的正确书写,练就书法技能,促进书写水平的提升,最终达到“写一手漂亮汉字”的目标。

  这几年,学校秉承为学生的和谐发展谋深远的理念,积极探索书法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习字习德行,品字品人生,立“清刚雅直”之品格,养“心正气和”之性情,以点点墨香,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2022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项目校(人文·书法)”。

  汇聚力量逐梦未来

  作为山区县中,优质资源欠缺、教育视野不开阔,需要与兄弟学校、沿海名校和师范院校实施共建,凭借名校优质资源,开阔教育视野。在努力提升自身办学层次的同时,与政和一中、屏南一中、寿宁一中、霞浦宏翔高级中学结成“五校联盟”,和厦门二中、福鼎一中、福安一中开展“山海合作”,积极与高校对接,成为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北京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借助多方力量与资源,促进教育内涵提升。与此同时,学校还借助福建省中学名师工作室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每年请进来自北京、湖南、河北、厦门、福州等地的名师专家二十余人到校讲学,让师生与名师名校近距离接触,了解外部信息、开阔教育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县城一中,是当地的文化高地和人才摇篮,众多的校友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校友会的牵头组织下,众多校友或慷慨捐资或回校讲学,助力母校发展。86届校友、“国广一叶”公司董事长叶斌捐资1000万元成立“国广一叶”暨叶先熙先生奖教奖学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周宁一中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92届校友、著名影视演员阮丹宁设立“雅贞助学金”,每年出资20万元资助家境困难的一中学子,为寒门学子的求学与成长提供支持;92届校友、福建广东商会会长肖木久捐资1000万元,设立“广东周琦管业奖教奖学基金”;81届校友孙子强捐资1000万元,设立“春贵尊师助教奖教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竞赛教练和管理干部;89届校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师郑鸣作为新校区的总设计师,为母校免除设计费100万元……因为这些校友乡贤力量的凝聚,激励广大教师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鼓励山区学子发愤图强、勇攀学业高峰。“我的‘好老师工程’,除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外,更多地想给老师一种获得感、荣誉感。”张徐生校长说。

  “近年来,学校校园环境日新月异,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形成了更好的校风、教风,这与众多乡贤对一中教育的大力支持、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一中教师张神驹说。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驻;立德树人,智慧人格并重。站在新的起点上,周宁一中面向未来,努力让学校在变革创新中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文图均由周宁一中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写在周宁一中建校八十周年之际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一所山区县中学的“强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