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至米饺

  □ 王致茂

  进入冬月,伴随着冬至脚步声的临近,一种叫米饺的美食,又在搅动着人们的舌尖,这就是霞浦冬至米饺。

  米饺在当地叫“米检”(音),又叫“策”(音)。与面饺和汤圆相比,霞浦米饺显得小众。米饺的制作是先用糯米、籼米按一定比例浸泡,然后磨成浆,装白布袋压实挤干水分,掰成小块,揉成饺子皮。这种米浆晒干,制成粉,就叫“策粉”。米饺好吃不好吃,馅至少占七成的因素,有萝卜丝馅、肉馅、海鲜馅等等。最让人喜欢的当属萝卜丝馅,将萝卜推成丝,装进布袋榨干水,还可晾晒成干萝卜丝存用。米饺馅味道分咸甜两种,咸馅以萝卜丝加入肉末葱花等,甜馅则加入花生芝麻红糖等。还有一种是番薯米饺,即红薯蒸熟去皮,加入一定比例的“策粉”,糅合成金黄色的米饺皮,也是色香味齐全。米饺为半月形,当地多以清水煮和蒸两种做法。清水煮开后,米饺下锅,生的米饺沉,从刚下锅时的“鱼翔潜底”,到煮熟时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个没有电气灶具的年代,土灶里架着的柴片火焰烧着大铁锅,当木制锅盖揭开的一刹那,在热气氤氲中,若隐若现的米饺在铁锅里翻腾着,犹如海豚在海中嬉戏。还有难以忘怀的当属放在山姜叶上蒸的,咬一口软糯黏口,杂着草本叶子的芳香,弥漫于你的口腔,浸润于你的心田,久久挥之不去。

  小时候,在等待米饺蒸煮过程中,无论是否饱腹,这时候总觉得饥肠辘辘,无法自持,直吞口水。只要一开锅便趁大人不注意,冲上去抓上一个往嘴里塞。一口咬下,又黏又烫,来不及尝出美味,便把上颚、舌头、嘴唇黏成一块,吞不进,吐不出,其实心里也舍不得吐出。偶尔能吐出也用手接住,但刚出锅的米饺挨到哪黏到哪,黏到哪烫到哪,烫急了又往嘴里扔,里外吐纳,张嘴、哈气、吸气、怒目、流泪、嚎叫、跳脚……如此往复,和着大人的笑骂责怪声,演绎着一出生动的热饺烫嘴剧。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夏季稻插秧时节,父亲都会留出一小块田地播下糯米稻和粳米稻,糯米和粳米正是制作年糕、年粿、包饺子、搓汤圆和酿酒的主要材质,在那个物资普遍匮乏的年代,这是农人对自己辛苦劳作一年的犒赏,也是给家人给孩子年节里的一份盼头和喜庆。年景不好时,父亲会想方设法或借或买些糯米,以确保年节之需。金秋时节,镇上万亩稻田一片金黄,在打谷机和手扶拖拉机的共鸣声中,呈现出农耕时节特有的繁忙景象。秋收过后,颗粒归仓,进入农闲季节。过年的食材上线了,家家户户开始食材加工,碾米、磨浆、晒“策粉”,萝卜推丝脱水晒干……家境好的人家已经先尝起了米饺。年味渐浓了。

  天地阴阳,人间冷暖。当太阳直射点照在南回归线时,冬至日到了,这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提醒农人该休养生息了。冬至大如年,霞浦民间也把冬至叫冬节,过了冬至就算进了年关。当地方言“有饺”是有收获、有出息、有福气之意。冬至前一晚,家家都包米饺,搓汤圆(冬至丸)。冬至日大早焚香拜佛祈福后,吃了米饺和冬至丸,当年不利的运道也算翻篇了,大人会叮嘱小孩说,又长大一岁了,要更懂事了。

  如今,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节味不如从前,霞浦米饺也逐渐成了四季美食。但无论年景如何,无论贫富,每逢冬至,家家户户都把一年的祈福包进米饺,米饺粘着人间烟火气,烫出来年的风调雨顺,四季安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环球
   第a04版:太姥山下
磻溪捻面
记忆里的麦芽糖
家乡菜
三都澳大黄鱼
冬至米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