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我还一筹莫展,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渡过难关。”陈师傅是大门山社区的居民,去年6月,他的妻子被确诊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和长期用药带来的巨额医疗支出,加上陈师傅开出租车的收入锐减,让这个家庭迅速陷入债务旋涡。在绝望的时刻,社区工作人员带来的政策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
去年12月,在社区举办的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中,陈师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社区反映了家庭困境。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走访,核实情况后,便有专员对接,帮助他准备材料。
“老陈,别担心,现在救助机制很全面,生活是有盼头的。”在面临因病返贫的困境时,社区工作人员的暖心鼓励,让陈师傅和家人重拾信心。
今年2月,大门山社区对接市妇联,帮助陈师傅的妻子获得“两癌补贴”慰问金。此外,一笔4000元的支出型临时救助款也按时到账。更令人欣慰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协助其申请支出型临时救助时,发现陈师傅的妻子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立即补充申报材料,并于3月成功为其办理低保手续。
“从4000元临时救助金到每月按时到账的低保补助,这些钱对我们来说就像及时雨。”陈师傅的妻子哽咽地说。如今,组合式救助政策已有效覆盖其家庭部分医疗与生活开支,孩子能安心上学,陈师傅也重拾工作信心。
陈师傅一家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社会救助政策从“保生存”到“促发展”的转变。近年来,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务局积极践行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通过常态化政策宣传、网格员日常走访,建立困难家庭台账,同时,连接多部门,形成“宣传—响应—联动—落地”的闭环服务体系。数据显示,该辖区近三年累计为近100户家庭落实救助政策,救助资金达160余万元,真正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民生承诺。
政策温度需要基层工作者用脚步去传递。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持续优化救助模式,通过部门数据共享比对,不断提升困难群体识别精度,让更多“沉默的困难者”及时得到政策庇护,使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 本报记者 张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