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生 茹捷
8月4日的寿宁县凤阳镇区,热闹非凡。乡亲们携家带口,涌向戏台。作为宁德市地方特色剧种活化传承现场推进活动重头戏的“甜美田园·戏曲小镇六月农闲戏”惠民展演在锣鼓声中拉开大幕,为当地百姓和戏曲爱好者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盛宴。
此次展演,不仅是一次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戏下乡,更是地方特色剧种活化传承的成果展示。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作为戏曲大市的宁德,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剧种众多、特色鲜明。充满“乡土气息”的北路戏、细腻婉转的越剧、平白如讲话的平讲戏……一曲曲南腔北调汇聚成的“乡音”,成为闽东之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在闽东这片戏曲的沃土上,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步伐始终坚定而有力。随着发展土壤的不断厚植,曾经一度式微的乡土戏重新活起来、火起来,地方戏曲“有人演、有人看、有未来”在闽东逐渐从奋斗的目标化为现实。
困 境
8月9日晚,屏南县龙潭村,随着锣鼓声停止,为期40天的第一期夏日惠民演出顺利画上句号。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场戏,如此高频的演出,让60多岁的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团长陈官购有些吃不消。
人虽累,但陈官购满心欢喜。借着夏季龙潭村旅游旺季,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屏南四平戏。“大部分游客一坐就是一整场。”陈官购骄傲地说。
这些年与四平戏相伴,陈官购尝遍了濒危剧种保护和传承的酸甜苦辣。
四平戏古称“四平腔”,又叫“庶民戏”“赐民戏”,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明万历年间,四平腔在我国南方风行一时,明末从江西、浙江传入屏南。随着时光流逝,四平腔与其他剧种融合而逐渐消失。
1981年,四平戏在龙潭村被发现后,被戏曲界称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明代四平腔的遗响”。
但就是这个被戏称为“鸡牳都会唱四平”的龙潭村,却也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纷纷涌入城镇,古老戏种陷入困境,一大批艺人为了生活放弃了戏台。
“那些年,虽然村子在正月还会唱大戏,但都是请人唱,演出的也多是闽剧。曾经的‘戏窝子’沦落到出钱请人唱闽剧的地步,实在让人难受。”回忆起那段岁月,陈官购至今难以释怀。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戏被冠以“屏南”之名荣列其中。2007年,陈官购等一批老艺人带着重振四平戏的情怀,成立民间剧团,让山乡“遗响”再次回归闽东戏台。但演出人员年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屏南四平戏一波三折的传承史也是闽东诸多地方戏种的缩影。
宁德是戏剧大市。这里有被中国戏曲界誉为“明代四平腔的遗响”“中国四平戏活化石”的四平戏和明清以来风行一时的北路戏、闽剧三大源流之一的平讲戏以及京剧、越剧、闽剧、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9个地方传统剧种。
闽东百姓素来爱戏。无论是春节的辞旧迎新,还是中秋的月下团圆,总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声从山村戏台飘荡而出。《福安县志·风俗》记载:“亦有着云履而白领缘者,且喜杂剧、戏文。其谚曰:无钱扮戏,何暇纳粮?故多以竞戏相轧。”说的便是在老百姓心目中,扮戏、赛戏的重要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观戏群体大量流失,加之电影和电视带来的娱乐多元化冲击,民间戏曲不断丧失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上世纪60年代起,福安平讲戏在闽东戏曲舞台上“缺席”了近半个世纪,24个曲调失传;上世纪90年代,寿宁北路戏剧团举步维艰,演员们纷纷卸下戏装,自谋出路;同样在那时,红极一时的福鼎提线木偶剧团因演出锐减,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所有种种都传递出一个信号——闽东戏曲的保护传承已刻不容缓。
一场戏曲复兴的浪潮开始在闽东山海间激荡涌动!
坚 守
去年9月,福鼎姚氏木偶剧团团长姚义炳受邀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皓月共庆,盛世华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精彩的表演登上了德国的报纸,成为老外眼中神奇的东方“艺术”。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曲闻名天下的背后,是“戏疯子”姚义炳老人卖了家中小楼,贴钱办剧团的“冲动”;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提线木偶戏,年均义演上百场的“执拗”。
在戏曲“遇冷”的“寒冬”,无数老艺人用满腔热忱,赓续着闽东戏曲传承的“血脉”。
林之行、郭翠玉等30多位福安平讲戏老艺人带着情怀,回归舞台,逐一找回平讲戏曲调、唱腔、身段,让几近绝演的平讲戏再现“原貌”;老艺人刘文凯一生钟爱北路戏,晚年在病榻上仍在整理北路戏传统唱腔曲调,留下数十万字珍贵资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戏代表性传承人陈秀雨80岁高龄,每次有大型四平戏演出仍会到场帮腔……这些戏里戏外的故事,无不蕴含着老艺人们对传承民间戏剧的韧劲与执着。
在与时间赛跑的传承接力中,宁德各级各相关部门也对地方戏曲的发掘、保护、传承展开探索,只为让闽东地方戏曲火起来、传下去。
古田县推动闽剧艺术中心实施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底子薄、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屏南县成立“屏南县地方戏曲研究办公室”,对传统戏曲进行保护与研究,并组建了传习所、传承协会,全力守护民间戏曲。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福鼎市推动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展开合作,以五年制大专委培托起明天“新希望”。
寿宁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00万元改造寿宁县影剧院,建成全国首个以北路戏命名的专业剧院——北路戏剧院。
福安市建立了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传习基地、市老年大学平讲戏艺术培训基地、坂中中心小学平讲戏传承共建基地等6个基地,让平讲戏在传承中焕发生命力。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闽东地方戏曲迎来了又一春。从2006年到2014年,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屏南平讲戏、福安平讲戏被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培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名,为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注入持续动力;一个个剧团也重振旗鼓,走出活化传承新路子,向外展示着闽东戏曲的独特魅力。
而今年8月,宁德市出台的《关于支持宁德地方戏曲院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再次为戏曲院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从加大属地财政基础保障力度,到激励举措上给予剧团足够自主空间,再到对国有剧团急需专业岗位招聘放宽学历和年龄标准……新举措干货满满,有效破解了困扰地方戏曲院团多年的人才和资金两大难题,有力推动了闽东地方戏曲的传承活化。
求 变
地方戏曲要实现长远发展,不仅要做好传承,更要推陈出新,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对此,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吴卫平感触颇深,“新时代,人们对文化需求更趋多样化,这就需要我们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
去年,由寿宁县委宣传部和寿宁县文旅局联合出品,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打造的新编北路戏大型现代戏《红带飘扬》,无疑是寿宁创新推动戏曲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该剧从剧本创作到演出排练,历时近一年,小到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反复打磨,以戏剧的形式将红色往事娓娓道来,让观众仿若看了一部戏曲电影。
“这部新剧中,我们在保持北路戏原汁原味声腔的同时,还在音乐设计中融入大量现代音乐的编曲和表现形式。”吴卫平说。
像这样借助“他山之石”的尝试,在北路戏新戏中并不鲜见。随着“乡土戏”与现代舞台艺术接轨,更为多元化的灯光、布景、舞美、音乐等被融入北路戏中,诞生出一系列戏曲精品。《下党故事》《烽火岗垅》等北路戏新创剧目,在省级戏剧会演中屡创佳绩,累计荣获剧目、剧本、作曲等七大项40多个奖项。
“有了常新常鲜的艺术佳品,才能留住老观众,吸引年轻人,传统戏曲才能从窘境中突围。”吴卫平说。
在老戏新唱中延续古韵新风的不仅是北路戏。近年来,宁德戏曲工作者将地方戏曲的“味”与现代题材、形式相结合,以传承创新激发传统戏曲新活力,让珍藏在历史记忆中的地方戏,再次成为当代舞台上的亮眼“主角”。
姚氏木偶剧团将提线木偶与现代科技结合,在《蓝姑与白茶》《范其鸾斩侄》等剧目中融入投影技术;福安平讲戏传承中心创演禁毒题材小戏《深山除毒记》,以戏曲艺术传播社会正能量;福鼎市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排红色题材现代越剧《金维娇》,让红色革命精神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乡村题材屏南平讲戏《龙潭里》,以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描绘出当代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戏曲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8年以来,我市共开展宁德市文化名家评选3批次,多名来自寿宁北路戏传承中心等院团的戏曲人才入选。此外,一批优秀的戏曲人也作为文化传承人入选了宁德乡土人才名单。
去年6月,一个好消息更是令我市广大戏曲工作者倍感振奋。《宁德市文艺精品奖励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地方戏曲也被纳入其中。仅去年,就有3件地方戏曲精品成功入围,并获得奖励。
在优秀作品如潮喷涌的同时,戏曲文化的传播也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屏南县在旅游重点区龙潭村打造四平戏艺术展演厅与博物馆,走出了戏曲艺术活化保护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结合的新路径。
福鼎借助闽浙边界交流优势,举办“闽浙边界戏曲节”,形成了区域联动效应。
寿宁县将北路戏与民间剧团紧密融合,打造凤阳“戏曲小镇”等一批戏曲文化新IP。
古田县拍摄《银花颂》《保护森林》等闽剧MV,扩大受众覆盖面。
福安发挥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手段优势,让“线上看戏”“云端文艺”成为戏曲文化传播新阵地。
宁德中心城区则以蕉城夜市“百姓大舞台”为载体,定期开展非遗剧种展演,让传统戏曲融入城市烟火气。
……
如今的闽东戏曲,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其声久远、其音袅袅。
未 来
今年3月,原创闽剧《家书》在古田县举行首场演出。登台献演的不仅有“久经沙场”的老演员,新生代演员也崭露头角。古田县闽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孙元也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在民间剧团登过台,但考入闽剧艺术中心对于孙元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为了帮助新人成长,中心专门安排老演员曾美仙作为指导老师,从口白、形体、唱功、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传帮带”。
老师是严格的。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孙元也会被要求连练几天,“曾老师对于戏曲的执着,让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明白,戏曲表演容不得一丝将就。”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孙元也成为了剧团新生代骨干,参演了《龙虎争婚》《狸猫换太子》《状元乞丐》等多部闽剧。
与专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以老带新,加快人才传承接续;鼓励青年演员参加艺术展演、比赛……在如今的闽东戏台上,一批批年轻艺人在舞台上成长,在实践中历练,完成了从新人到演员的蜕变,一个良性的传承梯队已然形成。
在新生代接过传承接力棒的同时,一朵朵“小梅花”也在我市的校园中悄然绽放。
2013年开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惠琴已连续12年在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教授学生平讲戏。“我们和学校联合,挑选出声音条件比较好、对平讲戏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兴趣班,从形体、台步、唱腔等基础着手,培养孩子们对戏曲的兴趣。”谢惠琴说。
“过去总担心戏曲‘曲高和寡’,现在才明白传统戏曲艺术也能成为青春潮流。”谢惠琴感触颇深,十几年前,她常为招不到传人发愁,如今,入校传艺后,“忙不过来”成了她幸福的“烦恼”。
守得“梨”花开满枝。在她的指导下,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编排的《赠金钗》应邀参加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一举摘得二等奖、最佳组织奖、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指导奖。
在如今的闽东,随着“戏曲进校园”的延展,“学校教育+剧团授课+舞台实践”的模式“圈粉”了无数青少年。
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创新“双师课堂”,推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戏曲文化元素融合;古田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两年多来覆盖青少年学子3000余人;屏南积极组织平讲戏“小演员”在各类地方文旅活动中登台演出,让非遗传承有了更多青春风采……“后浪奔涌少年可期”的希望之火正越烧越旺。
一方戏台,见证着闽东地方戏剧的传承与新生,也浓缩着一座城、一群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从老艺人燃灯般的坚守,到政府有力的扶持托举,再到青春力量的蓬勃接力,闽东戏曲的活态传承之路,正向着阳光坚定前行,在一曲“乡音”还复来中绽放着“闽东之光”的独特魅力。
“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福安平讲戏等扎根于闽东沃土的国家非遗珍稀剧种,承载着独特的艺术基因与地域文脉,是镌刻在人民群众心头的乡愁记忆,也是‘闽东之光’的生动体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特色地方戏曲,重在‘活化’。我们不仅要悉心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更要致力于激活其生命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戏曲艺术从博物馆、资料库里走出来,重回到田间地头、社区街巷、百姓舞台,融入当代生活场景,成为看得见、听得懂、留得下的活态艺术。这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要求,更是我们弘扬‘闽东之光’、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实践路径。”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其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