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屏南四坪村

党建引领 古村焕发新生机

  盛夏时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清风送爽,古韵悠悠。村口雨廊里,农特产品摊位前游客络绎不绝;咖啡屋内,醇香伴着欢声笑语;老宅古巷间,打卡拍照的身影随处可见……

  “最近村里天天都很热闹,烟火气十足,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景象。”四坪村党支部书记潘家如望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感慨不已。

  时光回溯至2017年,彼时的四坪村还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全村仅十多位老人留守,杂草掩径、古屋破败,一度陷入衰败萧条的困境。

  困则思变,党建先行。面对发展困局,四坪村党支部主动融入“龙潭片区”发展格局,以片区党建联建为纽带,与周边村庄抱团谋划区域发展。通过跨村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创新构建“片区党委+村两委+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为古村复兴注入“红色引擎”。

  改变从“颜值提升”起步。四坪村党支部积极挖掘古村、文化、生态等资源,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相继完成公益教学中心、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村口雨廊等数十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曾经破旧的村庄焕然一新,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老屋是古村的根脉,如何让破败老宅“活”起来?四坪村党支部创新推出“工料法”修缮模式,构建起“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的运作机制,既便利租户,又实现技艺传承和老屋保护。同时,为规范租赁市场,该村还探索建立中介式流转机制,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或20年”模式,由村党支部统一从村民手中流转老屋,再与承租方对接,有效化解了租赁矛盾。

  截至目前,全村已通过“工料法”修缮改造老屋30多栋,引入“山水之间”“爱故乡书吧”“星空营地”等18家艺术空间,培育出民宿、研学、木作、陶艺、黄酒酿造体验等新业态,让老宅焕发新生机,走出了一条“文创+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四坪村资源丰富、文化深厚,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党支部在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指导下,深化“三变”改革,激活闲置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村口雨廊经过整修后,统一设置摊位,成为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致富廊”;注册村级公共品牌“云四坪”,培育小毛驴四坪农园、爱故乡驿站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12家,村民以资源入股方式共享租金收益;通过“村党支部+国有企业+村民”发展模式,与32户树主签订流转协议,打造柿子观赏区,并研发系列文创产品,延伸出“我在屏南有喜柿”等创意文旅IP,推动旅游从“一季游”向“四季游”升级。2024年“柿子季”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从事临时摊点经营的村民每日营业额超1000元。

  随着“文创+乡村旅游”的兴起,四坪村吸引众多新村民入驻,成为全国首个“四民”村(老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如何促进村民和谐相处?村党支部从治理创新入手,在县委组织部支持下,探索新村民参与基层治理机制,通过选举新村民专职副主任、新村民代表,让新村民“当家作主”,激发共建热情。

  四坪村还举办“我们是一家人”“重阳喜柿”“四坪春晚”等活动,通过有奖问答、微心愿征集等方式听民意、解民忧。同时,以“支部带动、党员出动、党群互动”模式,整合乡村干部、驻村书记、新老村民等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党员帮帮团,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游客指引等服务,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如今的四坪村,常住人口从10多人增至280多人,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旅游创收15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5万多元跃升至2024年的52.4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万元,真正实现了“人来、村活、业兴、文盛”。

  □ 本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以“党建链”赋能“产业兴”
岁月变迁中的温暖画卷
花果织锦绣 古村焕新颜
党建引领 古村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