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食物中毒
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畜、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点购买食品;不吃发霉食物:不自行采食用野生动植物及菌类。避免误用工业盐当食用盐;食品应储存在干燥、低温处,且不易被鼠类和苍蝇、蟑螂侵害,并防止鼠药污染食品。洪灾期间和退水期间应避免或减少大型聚餐。
十五、水源性疾病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集中性供水应严格按照规范消毒,末梢水余氯须达到国家标准。
十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个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尤其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患者共用生活用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应尽量单独居住,对其使用用具、物品或表面以及频繁接触部位定期进行消毒。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并常用消毒剂浸泡消毒,不能使用酒精消毒剂,应使用含氯消毒剂。
十七、中暑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灾区居住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生活直接暴露在阳光直射条件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容易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症状,极易发生中暑。
中暑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疼、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晕厥、昏迷、痉挛等。
出现中暑症状后,应该立即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重症者迅速降温,头部戴冰帽,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静脉注射复方氯丙嗪,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预防并发症控制感染。
灾后减少高温中暑病例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
1.定时喝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多喝加淡盐的温水。
2.合理饮食。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多吃凉性蔬菜、苦味菜、吃各种瓜类。
3.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5.加强健康教育。教育灾民在中午太阳直射期间尽量选择荫凉的场所避暑;教育群众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中午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酷热时,不论在户外从事什么活动,都应放慢速度;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一旦发现不适,可及时使用。
6.增加防暑药物和解暑药品的储备并及时下发。
7.驻点医疗队加强巡诊,随时处理病情。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