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福鼎市前岐镇一家忙碌的服装加工厂里,机器声隆隆。见到前来回访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曾经的社区矫正对象老林(化名)快步迎上,紧握对方的手,脸上是舒展的笑容:“多亏了你们。没有司法所亲人一样的帮扶,我可能真垮了,哪能有今天!”这份由衷的感激,凝结着一段从人生谷底艰难攀爬、最终破茧重生的历程,映照着社区矫正工作法理情交融的温暖光芒。
时间回溯至2023年8月,曾经的服装厂老板老林站在福鼎市社区矫正管理局门前,手中宣告两年缓刑的判决书沉重如铁。因法律意识淡薄触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位昔日商海弄潮儿瞬间成为“社矫对象”。巨大的落差将他禁锢家中,回避亲友,甚至抵触司法所初次走访。“欠债压身,厂子没了,这辈子完了……”悔恨与绝望交织,老林深陷自暴自弃。
前岐司法所工作人员敏锐察觉其异常。他们三进家门、五访村委,抽丝剥茧找到症结:经济重压与“罪犯”标签碾碎了他的希望。“老林,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爬起来。”工作人员以“过来人”姿态促膝长谈,“你一身制衣好手艺,就是东山再起的本钱。司法所帮你。”严管下的温情,开始融化老林心中的坚冰。
然而重拾信心之路并非坦途。2023年9月,为谋生,老林在工地旁支起卤肉摊。工友们频繁问“有烟卖吗”,急于还债的他竟动念偷偷无证售烟,“多赚点钱”的冲动险些再将他推下悬崖。
矫正小组的“法治雷达”及时预警。工作人员火速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和案例上门,为他算了关乎命运的“三笔账”:法律账——缓刑期间再犯罪必撤销缓刑收监,数罪并罚;亲情账——“若入狱,年迈父母谁照料?妻儿如何承受?”;人生账——高墙内外,自由与桎梏天壤之别。同时,司法所立即启动“三查机制”——查货架、查流水、查社交圈,彻底阻断违法可能。法治教育的“及时雨”,终让老林幡然醒悟:“原来每日能与家人吃饭,已是至福。”
司法所的帮扶不止于“救急”,更着眼“治本”。得知老林有制衣手艺,工作人员化身“创业顾问”,奔走协调镇政府与村委会,为其争取到一处闲置车间。在多方的鼎力支持下,“新生服装厂”破茧而出。3个月后,厂内机器轰鸣,订单稳步增长,老林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如今回访所见,老林的服装厂已初具规模,运转有序;卤肉摊也在合法经营中持续为家庭注入活力,债务几乎清偿完毕。回首过往,老林感慨:“是工作人员亲人般的支持,让我真切感受到温暖。未来我必洗心革面,回归社会,绝不再触碰法律红线,绝不让家人揪心。”这份感恩更化作了行动。当另一名社矫对象杨某某意外离世,老林毫不犹豫响应司法所号召,积极参与爱心捐款。“曾经大家帮我重生,如今该我拉别人一把。”从抵触抗拒到热心公益,他完成了心灵的涅槃。
老林的故事,是前岐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动缩影。该所创新构建“三阶矫正”模式精准施力:心理破冰期,通过“倾听—共情—赋能”消解对立;风险防控期,依托“红黄蓝”预警机制动态干预;价值重塑期,则链接资源搭建创业平台,铺就新生之路。
从消极抵触到积极配合,从险蹈覆辙到创业有成,这条路镌刻着老林个人的挣扎与奋进,更浸润着社矫工作者的帮扶心血。他的迷途知返与新生蝶变,不仅是为同路者照亮前路的正面典范,也是激励矫正工作者恪尽职守的不竭动力。前岐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监管与帮扶并重”,帮助更多有需求的社矫对象重拾信心、掌握技能、顺利融入社会,让“矫正之光”照亮更多迷途者温暖的归家之路。
□ 本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