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渔村金蛇头

  周邦在 摄

  □ 陈洪谦                    

  金蛇头坐落于金马北路西侧,低矮的山峦匍匐前进、弯弯曲曲,蛇锥形状山头在这里与内海相会。航拍视角,山形的走向貌似老蛇探海饮水。近几年,小渔村已然是网红打卡地。它不仅成为市民观光和休闲好去处,而且还带动了餐饮业和夜市经济的兴旺。

  三十多年前,金蛇头只是一个破落偏僻的小渔村,每天零星的几趟固定往来渡轮,连接旧城区的砂石路,突突雷鸣的三轮摩托飞驰而过,土飞尘扬,路人唯恐避之而不及。路两侧堆积如山的海蛎壳,不时发出恶臭鱼腥味。彼时的金蛇头,大抵是被世人遗忘了。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新城区的不断拓展,路网的纵横交错,金蛇头已然身处湾区经济裂变带,这一颗镶嵌在三都澳港湾的明珠正冉冉升起。

  金蛇头村道,路标鲜明,柏油路曲径通幽。道路两侧,商铺林立,富有渔村特色。规范化的小摊位鳞次栉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回荡在风中,挠人耳朵痒痒。村边的观景台视野开阔,沈海公路复线与温福铁路线略呈L型,两线似赛道内径平行,一路奔赴山海。动车缓缓进站,车速缓缓,在黑夜里忽隐忽现。有时,它体形短,八节车厢;有时,它体形长,十六节车厢。动车时刻表显示旅客的潮汐现象:人来,车往。车的终点站,人的归途。也许重叠,也许擦肩而过,那下一站,再会。

  海水蒸腾,雨气充沛。蕉城的山纵贯南漈山,以C字母形状,半包围式环绕城区,像矗立的巨型屏风。不高不矮的山脉,半途拦截了上升的水汽,茂密的植被也贮存了大量水汽。尤其大雨过后,雾霭悄然上场。大自然魔法师给群山涂抹了白色奶油,绵亘的群山消失了,一片白茫茫。海风吃力吹着雾,撕不开薄雾衣裙一角。

  太阳一点点地抬升,光线一束束刺破云雾,渐渐地,丁达尔效应出现了。少顷,太阳伸了个懒腰,雾隐了,群山又再次现身。山与海相逢,云雾缭绕。薄雾轻纱似的大幕徐徐拉开,潮起潮落,海浪拍打礁石声,如阵阵鼓点激励弄潮儿,扬帆远航。

  滩涂上杂乱无章的脚印,深浅不一。大都三个脚丫子,有脚蹼。密密麻麻的脚丫子片,那是鹭群在集会。螃蟹探头探脑,稍后,挥舞着大小不一的蟹螯,横着走。跳跳鱼连着弹跃,大大的眼珠子,滴溜转,时不时环顾四周。霜降后,芦苇的叶子有点枯萎,憔悴了几许。芦花随朔风上下起伏,不着边际,漫无目的地飘着,好像有心事。风里夹杂着浓郁的松香味,那是墨西哥落羽杉散发出来,厚厚的黄叶铺满了小径。裸露的湖心岛,栖息着过冬的鸟群:牛背鹭、白鹭、野鸭。它们吃饱喝足了,吹着风,看着自己的倒影。

  夜幕降临,金蛇头防洪堤上的带状霓虹灯,水流式点亮。防洪堤呈W形状,灯光颜色来回切换。水中的倒影波光粼粼,光影在海水里交错辉映。金马大桥修长的身姿,在路灯下,显得更妩媚动人。东湖两侧的高楼大厦也都在海水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绰绰约约。一丛竹林斜伸出水面,悄然阻止黑夜填满村落旮旯。

  潮往,潮来。

  日落,月升,半弦月,悬空。

  今夜有约,与君相逢小渔村——金蛇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环球
   第a04版:太姥山下
新时代闽东戏剧对“主旋律”叙事的多元探索
东湖塘底色
屏南古村行(三首)
小渔村金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