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秀智
近年来,闽东戏剧立足于本土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议题等,对“主旋律”叙事进行了多元探索和实践。各类戏剧作品通过对题材的选择、艺术手法的创新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突破了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构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叙事话语和美学体系,展现了戏剧创作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现实题材与当代议题的深度介入
2016年以来,闽东戏剧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批聚焦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原创舞剧《山哈魂》、歌剧《鸾峰桥》、话剧《树魂》《阿美书记》、中型话剧《畲情·1934》、音乐剧《畲嫂》《清澈的爱》等作品相继面世,并荣膺各大奖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作品在题材选择上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局限,将视角延伸至当代生活,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社会议题,展现了戏剧艺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记录与弘扬,推动了社会意识的提升与社会变革的深化。
通过深度介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社会题材,闽东戏剧艺术化呈现了地方实践与国家战略的紧密结合。歌剧《鸾峰桥》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宁德地委主要领导“三进下党”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寿宁下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力摆脱贫困的壮举,将闽东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战与“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相结合,生动描绘了闽东人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奋斗历程。话剧《树魂》则是以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金鼎山林场主人林守根三代人以树铸魂的感人故事,在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的相互交织中,完成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和“三库+碳库”等生态理念的价值传递。这些创作不仅是对地方实践的记录,更是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的艺术性诠释,凸显了闽东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价值,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底色与文化传承。
地域文化与“主旋律”叙事的深度融合
闽东戏剧在“主旋律”叙事中的多元探索,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深度参与。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其独特的畲族文化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通过将畲族文化元素融入“主旋律”叙事,闽东戏剧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化,实现了地域文化与“主旋律”叙事的深度融合。畲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为闽东戏剧的主旋律叙事提供了具体的载体和深厚的现实基础。神秘的祭祀礼仪、“畲族小说歌”的采集创作、“哭嫁”“男跪女不跪”“喝宝塔茶”等独特婚俗,畲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礼仪等大量的畲族传统文化元素,在舞剧《山哈魂》、话剧《畲情·1934》、音乐剧《畲嫂》等作品中得到生动展现。例如,《山哈魂》将“盘瓠忠勇王第十代传人”钟学吉的个人命运与畲族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钟学吉的视角呈现畲族歌言文化、民俗风情,展现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畲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忠勇团结的民族性格,守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也自然地进入叙事之中。此外,音乐剧《清澈的爱》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闽东特色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元素,“蛋茶”“白水洋”“甘国宝守宝岛”、酿酒时唱的“民谣”等,不仅使主旋律叙事更加具体化,还通过情感共鸣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为主旋律叙事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通过聚焦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主旋律”叙事还赋予了地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例如,《山哈魂》通过钟学吉对畲族歌言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提升了畲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畲情·1934》《畲嫂》以20世纪30年代的闽东革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以畲嫂为代表的畲族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无私奉献和重大贡献,弘扬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这种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的主题,使主旋律叙事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戏剧作品还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与文旅融合。例如,《鸾峰桥》通过展现宁德下党乡的扶贫实践,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下党,促进了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为主旋律叙事提供了现实的社会价值。因此,闽东戏剧对主旋律表达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创新转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叙事结构的创新与现实主义表达
主旋律戏剧作品常因“脸谱化”和“说教化”而遭诟病,但闽东戏剧通过叙事结构的创新与现实主义表达,成功突破了这一困境。以《鸾峰桥》为例,该剧以乡党委带领下党群众脱贫为线索,聚焦普通人的奋斗历程,避免了对英雄人物的过度神化。通过塑造下党乡村民老王和王二林的典型形象,完成了对下党乡村民乃至整个贫困群体的集体画像,王二的妻子“翠红”这个极具张力和感染力的角色,则是以那些从四川、贵州偏远山区来的外地媳妇为原型,还有对大周、陈丹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等形象的细致刻画,完成了人民与执政党之间的对话。这种对普通人物的关注,打破了主旋律作品中常见的“高大全”形象,而脱贫过程中群众思想的一次次转变,具有辨识度的人物性格塑造,真实细节的积累,使观众获得真实的情感共鸣,从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叙事空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路径。
闽东戏剧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多元化的叙事手法上。话剧《畲情·1934》以倒叙的形式回溯畲嫂舍子救人的革命故事,从钟奶春的第三视角展现了闽东革命战争时期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通过非线性叙事与多重视角的结合,展现了畲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贡献,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使主题更加深刻与多维;音乐剧《清澈的爱》用闪回的方式打破时间连贯性,陈祥榕与妈妈三次跨时空对唱,在双重维度中对人物性格情感进行了深入而细腻的呈现。《树魂》通过现实主义与象征手法的相结合,讲述了三代人植树造林的故事,将生态理念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非线性结构挑战传统的线性逻辑,以解构重组的方式拓展对主旋律叙事的维度,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主旋律戏剧的艺术表达,还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传播与接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时代精神的层面具备了独特价值。
闽东戏剧在现实主义表达上的另一重要突破,在于对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巧妙平衡。音乐剧《清澈的爱》讲述了年仅19岁的屏南籍戍边军人陈祥榕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壮烈牺牲的故事。陈祥榕牺牲后,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生前的成长经历被媒体公开报道,英雄事迹广为人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剧本创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剧作并未遵循传统的表现方式,而是用日常细节消解了宏大叙事,例如陈祥榕与姐姐的调侃打闹,妈妈和奶奶的殷切嘱托,陈祥榕和战士们捣碎泡面分吃时的苦中作乐……这些生活细节使英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为国捐躯的烈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年轻人,这种处理方式让英雄回归了作为“人”的本质,反而使人物更为真实可信。为了艺术化处理观众早已知晓的英雄事迹,剧作秉持“真实、现实”创作理念的同时,巧妙地将口语化表达与诗意唱词相结合。例如,在粮食短缺的场景中,七班战士们面对只能分食一袋泡面的困境时,唱词中“美味的火辣咸香”“刺激的刨冰口感”“这是冰与火的对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了年轻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思念”一幕中,陈祥榕在寒风呼啸的茫茫雪原中,深切地思念着母亲,诉诸于口的却是“连长你听,是天山的雪融化的声音”。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也巧妙地将家国情怀与个体情感融为一体,让陈祥榕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并不显得冲突和刻意,反而展现出他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场景的设置与情感氛围的营造也让整部剧深具艺术性,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高原雄伟壮丽、神秘狂野,与战士们乐观坚韧、英勇无畏的精神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情感氛围。大量的隐喻和留白让自然景物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与精神象征,如高原的辽阔孤寂象征着戍边战士的坚守与牺牲,而雪原的晶莹洁白则隐喻着他们对家国的忠诚与纯粹的爱。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使作品在传递主题的同时,保持了艺术的美感与深度。真实还原与艺术升华相融合的手法,使《清澈的爱》不仅是一部记录陈祥榕英雄事迹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具人文关怀的艺术创作。
总之,闽东戏剧对“主旋律”的多元探索和实践,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表达,也是对地域文化资源与时代命题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作为前提,闽东戏剧通过对现实题材与当代议题的深度介入,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叙事结构上实现了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统一。但是,如何在现代化语境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拓展闽东戏剧的影响力,实现多元传播路径等,仍是闽东戏剧亟须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