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林盛
甲子年,部队退役还乡的我,同年秋考入宁德师范学校(现已更名为宁德高级中学)。学校坐落于翠屏山下,东湖之滨,风景如画。那时的校园周围,滩涂四处可见,鱼塘星罗棋布。塘岸边的芭蕉叶阔大如伞,随风摇曳,树影婆娑间,宁德师范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与东湖塘的碧波交相辉映,宛如岁月中最动听的乐章。傍晚时分,同学们常在鱼塘边背诵课文,偶尔几个同学相约到五里亭侨民的家里看电视。侨民的屋檐墙角透着他乡的风情,屋内的陈设也带着异国的气息。不管从印尼还是越南的归侨们,虽然他们交谈间还夹杂着异国的语言,但却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他们的热情与包容让我们这些学子倍感亲切。
荏苒光阴换旧颜,芭蕉林杳耸楼间。
鹭儿不识侨乡事,犹掠陂塘向故山。
四十年前的东湖塘,仿佛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孩子们在巷弄间嬉戏,将不同国度的童谣糅合在一起,唱出了新的韵律。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歌声与蕉城的方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鱼塘波光粼粼,渔人撒网的身影倒映其中。夕阳西下时,金色的光芒洒在水面上,与远处的芭蕉林相映成趣。渔民们满载而归的笑声,惊起了栖息在芭蕉叶间的白鹭,也唤醒了侨乡的烟火气息。
如今的东湖塘,早已换了新颜,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招牌琳琅满目。高楼林立间,昔日的芭蕉林已难觅踪影。学校的斜坡路依旧,两旁的新楼房却拔地而起。校园外的老屋被崭新的小区取代,几乎找不到当年的风貌。那些飞檐翘角的建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归侨们的故事。鱼塘变成了湿地公园,游人如织。傍晚时分,仍有白鹭掠过水面,却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那些阔大的芭蕉叶,以及曾经在这里栖息的侨乡人家。
如今南岸的华侨新村里,归侨的后代们说着蕉城地道的方言,只有他们家中的老照片还记录着祖辈的异国往事。那些泛黄的照片里,有他国的风光,有祖辈的笑容,也有那一代人对故土的深情。
站在校园高处,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恍惚间又听见了当年的读书声、渔歌、童谣,还有芭蕉叶在风中的沙沙作响。那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时代的挽歌,而侨乡的故事,始终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东湖塘的变迁,恰似一幅水墨画卷,旧墨未干,新彩又添。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唯有那永恒的湖水,依旧倒映着天光云影,见证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而侨乡的记忆,如同湖面上的涟漪,虽渐渐消散,却从未真正远去。如今这里不仅是地理景观的改变,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海韵揉愁绪,天涯复此程。
砖痕藏旧事,月下踏潮声。
短暂的停留,未能遇见当年邀请我们进屋观看电视的侨民,但从轻拂的海风中,我感受到了这里远行与归来的循环。每一片砖瓦都铭刻着侨民的往事,每一丝海风都携带着远方的味道。这里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牵挂,也是归宿。昔日的宁静与质朴与今日的繁华与现代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记忆与景致,而侨乡的故事,永远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一抹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