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辞旧迎新,蛇年春节的脚步临近。春节愈近,年味愈浓。有人说,年味变淡了,其实不然。年味,依然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临近年关,宁德中心城区春节气氛渐浓,市区各处的街景布置陆续展开,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1月21日,记者在八一五东路看到,道路两侧的树干缠绕灯带,树上挂着各色彩灯,流光溢彩,在扮靓城市街景的同时,也让年味更加浓郁。
当天,记者在中心城区的人民公园、蕉城南路等地见到,工人们对多条主干道、重要节点进行春节氛围布置,鲜红的灯笼高高悬挂,点亮了浓浓的幸福年。
大街小巷装扮一新,多彩活动喜迎新春。1月21日的北岸公园人流如织,这里进行的年集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来。炸串摊位前,来自福鼎的摊主郭先生和其上大学放寒假归来的儿子忙得不可开交。
“赶年集过程中,摩肩接踵的人群和贩卖声让我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还能和孩子一起‘共事’,这才是迎新春的‘正确打开方式’。”郭先生笑言:“儿子是我的‘摆摊合伙人’,我和他约定,他每卖出一份炸串,我分他一块钱。”
对于宁德人来说,过年不只是享受生活那么简单。宁德方言中,称“过年”为“做年”。过春节,要“做”的可不少,打扫家务、置备年货、走亲访友等。
一到腊月,中心城区的环城路一带便热闹异常,一片忙碌而喜庆的氛围。1月19日,记者在该路段附近的锦福城、二月花等年货市场看到,春联、福字、灯笼等春节装饰物琳琅满目,市民穿梭其中选购货品。
当天,记者走访万达永辉超市、大润发(宁德店)等商超,只见货架上“C位”已经摆满礼盒、分享装零食等年货。店内还循环播放着《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喜庆音乐,增添新春氛围。
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年货,裹挟着乡愁的饭菜,是“年”的味道。“老宁德”人的餐桌年夜饭,总少不了炒干贝、炸大黄鱼、蒸年糕等美食。为了那口在外品尝不到的家常菜,游子踏上了归途。
宁德肉丸,是在海南三亚工作的蕉城区漳湾镇鳌江村村民连先生回家过年最想吃的食物。每年春节前,他们一家人会一起制作肉丸:将地瓜与芋头打捣成泥,加入地瓜粉搅拌,制成肉丸皮;将猪肉切成小丁,加入姜末、猪油、香菇、海蛎、葱花等,制成内馅;包好的肉丸入锅蒸熟。
掀开锅盖,肉丸的香气瞬间扑面而来,弥漫在四周的空气中,对连先生来说,这是关于“年”的记忆,亦是儿时家的味道。
与家人团聚,是在外打拼的人们内心最重要的惦念。1月21日的宁德火车站早已人来人往、人头攒动,旅客们拎着精心挑选的特产、拉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恋土情节”,故乡,仿佛是心中的“白月光”,即使离乡多年,每逢过年,也想回去看一看。
祖籍罗源县的蕉城区城南镇后山村村民余先生,其爷爷辈已扎根宁德,到余先生这里,已是生活在宁德的第三代了,但只要过年,有时间他们一家总是要回罗源县中房镇显柄村的百年祖宅走一走,哪怕这宅子平常已无人居住。
驱车从宁德市区到罗源县城,再到中房镇区,再到主村,再沿山路步行至老宅,在宅子门口贴上春联、厨房生起柴火灶,便感觉“回家了”“有年味了”。
过年形式有变,新春年味不减。线上“云”拜年,让温暖不缺席。“爸爸妈妈,今年我没回家过年了,你们有空了来西安看看我和宝宝,顺便来旅游。”日前,蕉城区蕉南街道下宅园社区居民陈女士通过微信向父母拜年并发送了拜年红包。陈女士和其丈夫李先生已安居西安,考虑到孩子还小,坐车不便,因此选择就地过年。
春节,是幸福的日子。过几天,我市各地将陆续有逛庙会、赏花灯等丰富多彩民俗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再往后,许多宁德人的微信将会看到“返程时,后备箱被物品塞满”的“朋友圈”,那是父母对孩子沉甸甸的爱。
在宁德,年味是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是亲人的关怀、是平凡日子里的人间烟火。
@鸵鸟:新年的快乐,源源不断。
@林子:好喜欢这样的烟火气。
@凡凡: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浓浓年味扑面而来。
@初见新年:有聚更有爱。
@陈同学的故事里:辞旧迎新,静待春节到来。
@小熠小熠:人间烟火出,年味渐浓时。
□ 本报记者 余根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