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润民心 发展添动力

广场舞《火红的山哈》 (市文旅局供图)
百姓舞台表演 刘源 摄
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 刘源 摄

  10月9日晚,第十五届福建音乐舞蹈节颁奖晚会在福州举办。在本届音乐舞蹈节上,我市成果丰硕,各项比赛全面开花、捷报连连,共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入围奖2个、组织奖1个。

  此次音乐舞蹈节我市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是我市开展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要突破,更是我市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文化服务瓶颈,提高文化供给能力,为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精神动力。

  推进文化建设 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秋国庆假期期间,闽东革命纪念馆、闽东畲族博物馆(宁德市博物馆)联合举办“辉煌的见证——中国共产党章程历程展”,市民游客走进场馆,体会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感受“强起来”的时代脉搏。

  强化阵地建设一直是我市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新建宁德市四大馆、福鼎市文化艺术中心、古田县文体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建筑,建设重点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0个、文化站134个、县级图书馆分馆39个、文化馆分馆37个,新设立宁德市美术馆机构等,实现市、县、乡镇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100%,基本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些“小阵地”为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供给的同时,对充实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发挥着“大作用”。

  同样是“小阵地”发挥“大作用”,我市各百姓大舞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上演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台上演员倾力表演,台下观众沉浸欣赏,舞台与座席之间三五米的间隔,不仅拉近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提升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据了解,目前我市在市本级、各县(市、区)各建设百姓大舞台1个以上,每个百姓大舞台每年演出20场次以上。还培育打造了市艺术馆梧桐树合唱团、福安社区群星秀、福鼎“中国微演艺”、霞浦县“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品牌,搭建“微”平台,坚持“百姓舞台百姓唱”,让群众唱主角,活化利用民间文化艺术。

  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0月9日晚,畲族非遗“双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生天籁——中国民歌盛典》,演唱者雷美凤以一首 “畲族双音”版《茉莉花》让茉莉花香“飘”向各地。

  雷美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双音”代表性传承人,她所在的蕉城区猴盾村是纯畲族聚居区,村里至今保留着较完整的畲族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为传承畲族文化,该村组建了畲歌畲舞表演队,并开展畲族歌舞(文化)培训班,为畲族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

  我市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区,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畲族文化精髓,建设阵地、培养人才、组建队伍,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先后在畲族聚居区挂牌设立了10个畲族民歌传习点,开展畲族民歌培训;定期组织我市畲族民歌研究人员赴畲族聚居区采风,创作近百首畲族新民歌;常态化举办原创畲族新民歌演唱会和少数民族民歌赛,培养一批畲族民歌青年优秀歌手。

  不仅是畲族文化,我市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加强人才引导作用对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镇千队万人”计划,以群众为主体,挖掘包含歌曲、舞蹈、摄影、书画、曲艺、非遗、体育、传统技艺、广场舞等多种类别文艺人才资源,培育1237支乡村文化队伍、10399名乡村文化骨干,激活带动民间艺术资源。

  此外,还积极开展群众公益培训,以“理论+实际”“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的形式,提高乡村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水平;深化志愿活动,积极组织各类文化志愿者投身群众文化活动,到社区、广场、学校等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演出。

  开展文化惠民

  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9月25日,“闽东之光·文化惠民”——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在福安大剧院演出。该剧目改编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宁德市创作的大型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借助音乐、舞蹈、朗诵、风光画面等艺术表现形式,全面展现独具特色的闽东风貌、底蕴深厚的闽东文化、“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的常态化演出是推动文化惠民演出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剧场走向基层的典型代表。我市深入实施传播“闽东之光”工程,深入开展“闽东之光文化惠民”演出,市本级每年开展“闽东之光·文化惠民”演出100场次,带动各县(市、区)完成文化惠民演出近千场次。

  2023年,我市还启动“千场演出进万家,文艺星光耀闽东”活动,广泛发动全市文艺院团、文艺协会、基层文艺队伍等文艺力量参与,通过培育固定的文化展演点,建设流动的艺术风景线,让闽东文艺的星星之火遍布城市、融入乡村、美化全社会,目前已组织演出822场次。

  5月30日晚,“连家灯火 幸福渔歌”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在福安市下岐村举行。活动进一步展现了福安连家船民受益于党和政府的“造福工程”,实现“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乡村振兴新景象。据了解,“村晚”在我市已常态化开展,今年以来,各地举办乡村村晚活动177场次,扎根乡土、搭建舞台、承载乡音、凝聚乡情,不断呈现各地乡村文化振兴丰硕成果。

  为让文化发展成果更贴近群众,我市还积极推动街头艺术,充分吸纳一批社会优秀艺术人才,组成宁德市艺术馆街头艺术表演队伍,每月为市民群众举办各类街头艺术表演活动,让文化艺术渗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 本报记者 刘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文旅周刊
   第a05版:乡村振兴
   第a06版:财经新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文化润民心 发展添动力
古田:着力打造环翠屏湖文旅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