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中产业合作是推动汽车业转型关键动力

——访德国汽车经济学专家杜登赫费尔

  德国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在慕尼黑车展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开放与合作。欧洲与中国企业之间已形成重要的交流协作机制,这不仅是双赢局面,也是推动行业转型的关键动力。

  杜登赫费尔说,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美国以减少贸易逆差为由发动关税战,负面且难以预期的关税措施正对全球汽车产业造成抑制和破坏;另一方面,欧洲与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欧洲需要中国,因为中企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优势显著,推动汽车向更舒适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本届慕尼黑车展定于9日至14日举行,参展的中国企业将突破百家。杜登赫费尔认为,“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他特别期待看到中企展示数字化、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技术。

  “欧洲供应商在整车制造和品牌积淀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中国企业则在数字化、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上具有优势。”他说,“长远来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国的创新中学习,把更多创新产品带入市场,还能在成本控制和长期规划方面借鉴中国经验。”

  近年来,中国完整的供应链和高产业集聚度吸引德国车企不断扩大在华生产规模。杜登赫费尔认为,与中国相比,德国汽车业在成本等方面欠缺竞争力。

  “欧洲要解决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杜登赫费尔说,“中国生产的电动车效率更高、成本优势更大,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去适应。”

  杜登赫费尔认为,中国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拥有强大影响力。与美国和欧盟市场的相对饱和不同,中国市场仍在持续增长。“规模经济对汽车产业至关重要,中国市场对我们的车企和供应商同样关键。更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才是未来产业变革的前沿。”

  今年以来,美国废除多项绿色能源激励措施,引发当地新能源产业大退坡。杜登赫费尔说:“美国官员最近甚至声称‘二氧化碳对人类没有危害’,下一步可能就是彻底放松环保管制。这显然是错误的方向。”在他看来,汽车动力的电气化是实现能源转型、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欧洲必须承担起未来的责任,应坚持这条转型之路。

  杜登赫费尔强调,唯有开放才能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成功转型,中国是欧洲推进汽车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 新华社记者 单玮怡 康逸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8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文旅周刊
   第a05版:乡村振兴
   第a06版:财经新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向新”“向智”进阶提速
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超两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 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图片新闻
澳门金融机构发行上市债券 总规模破万亿澳门元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激发合作新动能 共创开放新机遇
欧中产业合作是推动汽车业转型关键动力
遗失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