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绿交织处 含溪焕新颜

  夏日含溪村荷塘连片铺开

  初秋的清晨,驱车沿着寿宁县南阳镇东部蜿蜒的山路前行,当视线越过层层叠叠的山峦,一片青瓦黄墙的村落忽然映入眼帘——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藏在寿宁群山中的含溪村。

  它有太多名号:“闽东小延安”的红色印记、“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古朴肌理、“红色美丽村庄”的鲜活模样,可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会懂那些标签之外,是山乡用红与绿织就的,满是烟火气的新生。

  初遇含溪,是在山樱花开得最盛的二月。漫山遍野的樱树举着深红色花盏,风一吹,花瓣便簌簌落在青石板路上,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土墙叠成一幅软绒绒的画。

  而夏日的含溪,仿佛被一片清雅的粉白、粉红与碧绿拥入怀中。村中的荷塘连片铺开,荷叶挨挨挤挤,像无数把撑开的绿伞,层层叠叠地铺满水面,风一吹,便漾起阵阵碧浪。荷叶间,无数荷花或热烈绽放或半开半合或含苞待放,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静候有缘人。远远望去,整片荷塘与村落的青瓦黄墙相映成趣,这般“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让含溪村满是夏日的生机与诗意。

  村口的“齐心井”旁,几名游客正用木瓢舀水,井沿“齐心”二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却比任何标语都更直白地说着这里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是红军战士饮马的地方,如今成了游客感怀的角落,井里的水,依旧清晰得能照见天空的模样。

  循着稻花香往村里走,最动人的不是刻意雕琢的景观,而是那些“变废为宝”的巧思。从前“脏乱差”的牛棚和鸡棚鸭舍,如今成了红军学堂和书香茶馆;荒废的老宅改造成农家乐,竹编的灯罩垂下来,泡一壶当地的高山茶,茶香里能闻见旧时光的味道;就连闲置的菜地,也成了研学营地主题的户外休闲区,孩子们在这里追跑打闹,偶尔会停下听老人讲“闽东小延安”的往事——那些关于煤油灯、旧军装,关于军民同心守家园的故事,就这样在笑声里代代相传。

  若说樱花、荷花与古厝是含溪的“绿装”,那红色便是它的“魂”。村里的露营基地与红军食堂总是最热闹的,研学团队的孩子们排着队,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听村干部讲当年革命先辈在这儿战斗的故事。“每天得备上100多份研学餐呢!”村党支部书记叶其明说这话时,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不远处的革命纪念馆里,旧步枪、草鞋等静静陈列,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展柜上,仿佛能看见当年战士们围坐桌前,借着煤油灯光谋划革命的身影。如今,这些都成了研学课程的教材,一批批年轻干部、中小学生来这里重温历史,红色基因就像山间的溪流,悄悄浸润着一颗颗年轻的心。

  含溪的改变,离不开那些“把心扎在村里”的人。曾经,“90后”博士杨龙贺刚来驻村时,村里的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他跑项目、谈对接,硬生生把瓦窑坪自然村的土路改成了水泥路,把高速口到村里的“单车道”扩成了“双车道”。路通了,他又琢磨着“变废为宝”:鸡棚改凉亭、老宅变茶馆、空地建“云子十炉”……村民们说,杨书记总爱挨家挨户“夜谈”,谁家有需求,他都记在小本子上。就这样,遮雨长廊建起来了,就连村口的旧水井和洗衣台,都成了一道风景线。

  如今的含溪,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落。浪漫樱花时节,游客举着相机定格春光;重阳敬老节里,村里的老人坐在议事长廊上,吃着重阳糕听戏;就连初冬时节,这里也依旧“火热”——孩子们敲锣打“谷”体验农耕,游客们围炉煮茶看山景,返乡的“90后”大学生办起了茶厂,把含溪的高山茶卖到了山外。年复一年,研学学生超1万人次,散客超10万人次,村民的腰包鼓了,村财收益涨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不再是口号,而是家家户户窗台上晒着的干货,是村民脸上藏不住的笑容。□ 吴苏梅  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文旅周刊
   第a05版:乡村振兴
   第a06版:财经新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福鼎:奔赴浪漫山海
东源随记
周宁禾溪村:一脉古韵迎客来
红绿交织处 含溪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