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交钱,再看病。”这曾是人们到医院就诊时常见的情景。今年3月31日起,我省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让这样的场景成为“历史”。那么,患者此前预存在就诊卡里的余额该怎么处理?近日,我市各公立医院发出通知,看诊时预存过预交金的患者,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办理门诊预交金余额退款。
“先交钱再看病”成为历史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取消门诊预交金”纳入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同年3月31日起,我省公立医疗机构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患者看门诊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告别“先交钱再看病”模式。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各公立医疗机构要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门诊预交金清算退款。沉淀在各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卡中的预交金余额,群众可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退回。
记者了解到,此次清退范围为所有在我市公立医疗机构办理过门诊就诊临时卡及社(医)保卡充值,且卡内仍有余额的患者。目前,我市公立医疗机构已推出线上或线下退款方式,市民可通过各医疗机构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了解操作流程,及时退回预交金余额。
“退费方式还应更便捷”
记者了解到,目前可办理线上退费的医院包括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宁德市闽东医院、宁德人民医院、霞浦县医院等公立医疗机构,办理其余公立医疗机构的预存金退费手续,则需市民携带相关材料到医院收费窗口进行退费。具体退费流程可通过相关医疗机构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8月6日上午,记者通过中心城区一家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微信小程序进行退费申请,登录相关账号后,根据提示进入“就诊服务——预交金退款”页面,继而选择名下的就诊卡进行预交金退费。
值得注意的是,该院线上退费渠道只对九十日内通过微信、支付宝缴费渠道充值且有余额的患者开放,微信、支付宝缴存时间超过九十日无法办理线上退款的,则需携带就诊卡、医保电子码(社保卡)、就诊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户口簿、驾照等)以及代办人有效证件,前往医院收费窗口办理。
在厦门工作的吴先生近日带孩子回蕉城过暑假,正好碰上父母在琢磨去医院退费的事情。因为老人预存门诊金额已经超过3个月,只能去医院收费窗口现场退费。吴先生帮助父母“跑腿”代办后感慨:“退费方式应该再便捷一点,建议通过线上一次性办理,免得患者为了几十元来回跑,费时又费力。”
市民申请退款积极性不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前往医院现场申请退款的市民并不多。
宁德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清退门诊预交金”的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患者退款的积极性并不高。相似的情况也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发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公立医院已通过公众号、门诊大厅、收费窗口等多种途径宣传门诊预交金退款事宜,对于来院就诊的患者,工作人员会主动查询并告知其可线上或线下办理门诊预交金退款。针对门诊预交金余额较多的用户,医疗机构还通过电话告知或发送短信提醒等方式,告知用户可通过线上退款。如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对余额超1000元的用户进行电话、短信联系,提醒其办理退款。
不少市民认为,退预存门诊金是件好事,但医疗机构应该同步加大宣传力度,简化退款流程,让更多群众了解这项便民举措。
昨日,记者搜索我市多家公立医院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的门诊预交金退款公告,发现阅读量、转发量不高。
□ 本报记者 张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