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古田“又美又甜”,以食用菌、果蔬、红曲为主的“3+N”特色产业带动千家万户就业创业,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
今年4月,福建农信支持县域重点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古田县召开,传递出农信系统要“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对县域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的重要信号。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古田农信联社始终坚持支农支小定位,围绕产业链图谱绘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异化产品供给、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服务体系,为古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贡献农信力量。
党建业务实现同频共振
炎炎夏日,走进古田冠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烘干厂,菌香扑面而来。“菇二代”吴炳辉将清洗干净的银耳放入热泵烘干设备,一键启动后,只需等待几个小时,一朵朵金黄色的干银耳便出炉了。
热泵烘干设备相较传统锅炉更加节能环保,但投资成本较高。在得知吴炳辉的烘干厂计划升级改造设备却面临融资难题时,古田农信联社大桥信用社依托精准客户画像,为其量身定制授信方案,给予3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在古田县2385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14个乡镇(街道)、287个行政村(社区),当地群众多以发展食用菌、果蔬、红曲、茶叶等产业为主。如何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何有效满足产业链上农户及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破题思路就在“融”字。
近年来,古田农信联社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深入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构建共享与普惠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用好“融”字诀,古田农信联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通过“一年一主题 ”,实现“多社融合”品牌迭代升级,切实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搭建起共融“朋友圈”。
以时间为脉络,看变化。
2021年,古田农信联社率先打造“一核、两翼、三圈、四融”“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古田模式;2022年至2023年,升级推出“133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品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2024年,推出“五彩田源”党建融合品牌;2025年,创新“333数字农信”模式,打造“一卡通+一码通+一链通”服务品牌。
以空间为坐标,看成效。
具有古田特色的“多社融合”品牌持续升级,制度层面的设计、引导和保障持续强化,“多社融合”实现从村级试点起步,逐步升级为县委县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合发力的战略性工程,在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过程中,有力有效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不断做大业务圈、扩大客户圈、放大生态圈,古田农信联社存款市场占有率达40.84%,贷款市场占有率达32.05%,存贷款规模均稳居县域金融机构第一,资产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从连续十年福建农信“业务增长十佳”到首次“经营管理十强”的提升,连续三年获评“服务乡村振兴优胜奖”,连续两年获评“融合创新优胜奖”,获评“数字金融创新奖”一等奖。
金融活水浇灌产业沃土
古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全县50%涉农贷款用于食用菌产业,60%农民现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70%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供销,80%农业总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一朵菇富了一个县”的赞誉名副其实。
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中,资金链是关键要素、重要保障。立足古田食用菌产业“5678”发展格局,古田农信联社充分利用点多面广、人缘地缘优势,以优质金融服务赋能产业链上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有效发挥资金链对县域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
25年间,跟着父亲学制茶的小姑娘成长为在全国推广“茶菌融合”模式的新农主体,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海燕感慨:“从最初5万元的‘青创贷’到现在300万元的授信额度,古田农信联社在我的创业过程中一路相伴,给予一次次及时的金融支持,才让我有了如今的事业。”
先富的余海燕从未忘记后富的乡亲们。2018年以来,她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并与基层农信社、供销合作社共同推动村社共建,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茶—菌—肥—茶”生态产业,累计培训3000多人,上百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14位贫困母亲彻底脱贫。其间,古田农信联社金融助理深入调查创业群体需求,帮助信用户获得资金,实现更好发展。
“银耳姐姐”张家巧创办的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小菌菇”要“大效益”,也离不开古田农信联社的金融助力。
“由古田银耳制成的冻干银耳羹在市场深受欢迎,随着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公司急需购置设备、扩大生产。在我们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古田农信联社通过‘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及时授信500万元,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有力带动合作社20多户社员增收。”福建省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巧说。
去年,古田食用菌总产量94.4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高达280亿元。围绕从产业链上游的原辅料销售、菌种供应、菌包生产、栽培管理到中下游的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销售运营等环节的资金需求,古田农信联社创新“田源·福菌贷”,相应配给菌农快贷、菌商快贷、菌工快贷等信贷产品,打造产供销一体化金融服务。截至今年6月末,食用菌产业相关贷款余额32.43亿元,占全县食用菌贷款余额50%以上。
全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是古田农信联社多措并举畅通县域重点产业资金链的生动缩影。多年来,古田农信联社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让要素活在“链”上,把系统建在链上,让群众富在“链”上。
——深度参与古田县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建立“民富中心+农信社+合作社+农户”对接模式,实现客户端与银行端“两端”受益,累计发放贷款3330笔、7.22亿元,助力孵化30家合作社。
——依托省联社福农综合平台、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以菇房、果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非标要素为有效增信资产,创新“福菌类”“福果类”“福曲类”要素产品。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生产要素类贷款25.17亿元。
——创业担保贷款帮扶新创企业。与县人社局等部门共同探索创新“创保贷”“先贴后补”贴息方式,支持创业超5000人,实现古田县“创保贷”发放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域第一。
——紧抓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省唯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及信用分级评价系统单位的契机,升级“关键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公司型成熟专业合作社”四大类信用评定标准。截至6月末,完成1770户新农主体录入建档评级工作,发放新农主体及其社员贷款2920户、7.89亿元。
数字金融重塑产业生态
在古田县食用菌“数字大脑”运营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全县食用菌产业链动态交易、溯源码申请使用等信息,犹如一张产业链图谱。有了这个数字化平台,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一盘棋”统筹管理。
作为食用菌“数字大脑”项目的唯一合作金融机构,古田农信联社全程参与“产业大数据中心”和“溯源、助产、助销、供应链金融”四大平台搭建,并依托交易数据沉淀创新“福菇数经贷”,推动链上主体实现“生产数据变信用资产”数字化转型。目前,已发放“福菇数经贷”6131笔,金额5.16亿元。
数字领“菌”,让“链”上的信息流动畅通无阻。古田农信联社助力古田建立从“菇棚”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下阶段还将在打通线上支付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政务数据与进件系统壁垒,探索打造闭环式供应链金融。
在数字经济时代,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是金融机构的“必答题”。近年来,古田农信联社积极推进信息科技化建设,打造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探索独具特色的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通过统一整合报表系统、搭建管理驾驶舱、开发整村授信白名单管理系统,推动服务高效化;打造田源快贷系统,实现线上信贷流程闭环管理,推动风控精细化;搭建“智能营销管理系统”,整合辅助系统、AI智能外呼系统、企业微信等数字工具,推动管理自动化;开设田源直播间,依托“福农e购”平台,助销银耳、水蜜桃等古田土特产,推动营销线上化。
今年是古田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关键之年,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首创首成”目标,古田农信联社与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凝聚合力,实施“333数字农信”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方案,以“一码通”推动政务金融服务“智能办”,以“一卡通”推动民生服务便捷化,以“一链通”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古田农信联社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发挥“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机制优势,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精细化管理、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打通政策、资金、服务壁垒,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助力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 本报记者 龚键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古田农信联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