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宜根
茶叶立秋开花,霜降结果,带子过冬,颗粒圆或椭圆,颜色青绿至黄褐,一个果壳里一粒种子。古诗有唱:“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古时候,山家种茶有性繁殖,一粒种子一株茶。而今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其开花结果消耗大量养分,如不合理调控来年茶叶发芽就迟缓或不整齐,从而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于是,从用肥至修剪茶农费尽心思减少花果产生,抵制生殖生长。多少年来,茶子无人问津,任其落地腐烂。别有人家则将之混入茶叶出售。
近年,我市山区一些茶叶业主尝试开发茶子资源,变废为宝,压榨茶子油推向市场。作为食用油,其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茶多酚含量还远高于其他植物油,又可抗衰老、滋润皮肤、养颜美容。若将之研成粉末作为茶仁粉,替代化学洗涤剂去除油污又不伤手脚。茶子成为保健新宠,延年益寿。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成婚往往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成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如蕉城习俗男女定亲就是以茶为礼,称“下茶”“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下茶时要上茶山砍来青青的茶枝,枝叶间系上红花装点在聘礼筐中。女方回礼也用茶枝系上红花标志“一定终身,矢志不渝”。订婚叫“下茶”,成婚叫“定茶”,同房叫“合茶”。结婚典礼三道茶,杯杯双手捧,深深作揖。礼失诸野,往往山村越偏僻,茶礼越完备。
至今又闻:又有人拿茶子泡茶喝了。昔有考古学家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一颗距今8000年的单室茶果种子,有的学者提出饮茶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越人。《黄帝内经》也有一段对话,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古代用五谷熬煮成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纯正完备,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为最佳原料,稻秆为最佳燃料。古往今来,不知有没有人用茶树老枝炭火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