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归侨的难忘岁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东湖,也就洒向了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这片土地,曾经有婀娜秀美的滩涂风光,也有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伟岸。然而 20世纪人类改造自然文明,使当年的一片汪洋都化作了如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公园环绕、交通便利、风情浓郁的宜居新城。岁月日新,岁月难忘! 

  围垦路 永难忘

  “现在身边的归侨朋友们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很幸福。”今年82岁的印尼归侨陈金雄说。

  1961年,18岁的陈金雄随家人从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市回国。他告诉记者,最初他们一家人被分配在厦门的同安竹坝华侨农场。1964年,他和爸爸、弟弟三人被抽调到东湖塘参加围垦工作。“当年这里涨潮时是汪洋一片,退潮时是万亩滩涂。但如今旧貌换新颜。”陈金雄感慨万千。 

  回忆起当年围海造田的情景,陈金雄仍历历在目:“我参与的是金马海堤的修筑、围垦工作。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只能靠人力,围垦用的石头、沙土都靠自己运输,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节省体力,提高效率,大家自制板车和车床,互相帮助,有的铲沙、有的搬石头、有的拉板车,非常团结。除了依靠蛮力,围垦工作还需懂得把准时机。涨潮时,大家抓紧驾船载着石头压载;退潮时,又得赶快用鹅卵石和沙填在石缝里面。到了石头之间的缝隙变小以后,就能铺路基草、海泥,最后填方土。”

  围海造田工作量大且危险系数高。陈金雄回忆道,当时应该是工程越接近合龙口,时间紧、任务重。那天天气又冷,眼看海水要涨潮了,可是还差大约20米没完成,如果海水冲灌进来,不仅工程会被延误,整个堤坝都有可能被冲塌,工作将功亏一篑。大家一着急,20名归侨青年,毫毫不顾忌可能被急流冲走的危险,奋不顾身地跳进海水里,筑起人墙,以身躯抵挡湍急浪潮的猛烈冲击,而岸上的人一个接一个投黄土和石头,大家一起和时间赛跑。“当时水位接近胸部,我们手拉手形成一堵人墙在水里坚持了两个小时才最终填好。上岸后,大家马上煮姜汤给我们喝,那碗热腾腾的姜汤,不仅暖身还温暖了每一位归侨的心。”陈金雄终生难忘。 

  当年参加围垦的归侨一部分住在金蛇头山上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可是归侨们都非常团结,充满激情和希望。大家心里就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围垦造田,建设东湖塘。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1965年5月,全长2570米的东湖塘海堤全线合龙告成。围垦面积近2万亩(含5000多亩水面),实现了宁德人民数百年来围塘造田的美好愿望。 

  围垦结束后,福建省侨办在这片土地上设立了东湖塘华侨农场。这一年,陈金雄把在厦门同安竹坝农场的家人接到了东湖塘农场,在这里安家落户、幸福生活。 

  为了改善归侨的住房需求,政府建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华侨新村小区来安置归侨,陈金雄一家四口也住进了新房,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亲眼见证了东侨的发展,深深地为东侨感到骄傲和自豪。过去走路进城区,少说也要半个多小时,现在,交通便利,银行、商店、学校都在家门口,生活很方便。”陈金雄满怀感慨地说。 

  爱国心 归侨情

  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发展变化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印尼归侨温声强,作为一名东湖塘华侨农场退休职工,见证着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发展变迁。 

  刚到农场时,温声强既兴奋又迷茫。兴奋是因为终于回到了祖国,迷茫是因为语言、饮食、环境、气候都与印尼截然不同。直到后来农场创办了学校,他开始学习中文,适应环境,才逐渐融入本地人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东湖塘华侨农场抓住时代浪潮,成立了许多企业,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末期,温声强发现了商机,决定抓住机会,在好友的推荐下来到厦门一肉鸽场考察。“成立东湖塘华侨农场肉鸽场后,我从厦门江头禾山肉鸽场引进2000只‘美国王鸽’种苗,开始创业。那时养鸽投资少、收益高,是一条致富门路。”温声强说。 

  创业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为了养好鸽子,温声强做足功课,查书籍、问专家,从孵化小鸽到成品肉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到的养殖模式,带领归侨发展起了肉鸽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敢冲敢干的性格使温声强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他又带领着华侨农场的归侨们先后创办了“东湖水上游乐有限公司”“宁德市侨运物流有限公司”“闽劳人力资源公司”等企业,成为归侨致富引路人,还荣获“创业明星”“全国华侨农场建功立业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印尼归侨,见证和参与了祖国的发展,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能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是我最大的心愿。”温声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温声强主动向社区请缨,担当起接送高风险地区回宁人员的任务。“那时每天往返奔波于宁德和厦门、福州等地的集中隔离点,闷热的防护服一穿就是一整天,最多一个月要往返厦门26次,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记得当时从厦门隔离点接了几名从乌克兰回来的青年,他们说着自己的经历,庆幸终于回到了祖国。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从印尼归国的经历,所以,我不后悔对自己所做的决定,现在就是我们归侨回报国家的时候。”温声强坚定地说。

  □ 本报记者 陈祎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周宁礼门~~~
~~~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专题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休闲茶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党建引领 富民兴农
酷暑难耐何处去? 寿宁山水觅清凉
线起千年 数承新韵
老归侨的难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