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

——古田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12月21日,在古田县杉洋镇铭利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香菇种植棚里,看着长势喜人、亟待采收的第二茬香菇,合作社负责人李铭芳喜上眉梢。“多亏了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帮助,如今合作社的香菇品质有了极大提升,一年下来的收益提高了十几万元,而且还在不断向好发展。”

  李铭芳介绍,铭利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香菇种植周期在五个月左右,一般一年的种植量在10万筒,可收成三到四茬,原先采用的是传统的出菇方式,自由出菇,杂乱无章,导致优品率相对较低。自从有“民间食用菌专家”美称的首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阮毅和省级专家顾问组来到后,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在这里应用香菇定向出菇技术,将具有优质菇比例高、单面出菇空间利用率高、栽培时间缩短等明显优势,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不久后,阮毅充分发挥自身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省级专家顾问组成员等多重身份优势,主动与各级农业、发改、科协等相关部门单位强化对接,尤其是加强与镇、村两级的沟通联系,拓宽“朋友圈”,瞄准当地现有资源,利用光伏菇棚能够保湿保温、能提供更多适应菌包条件的优点,提出光伏菇棚建设联合香菇定向出菇技术方案,并先后开展了香菇定向出菇新技术小面积试验、中试、测产等工作。经测产,香菇好菇率由原来的两三成提升至七成,光伏菇棚生产成本也节省约四成,有效提高了优质菇的比例和菇房空间的利用率,实现了成本可控、质量可靠、效益可佳“三个统一”。“科技帮扶下,充盈的不仅是农民的钱袋子,还有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视野和技能。产业发展了,农民生活好起来,就是我们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最大的获得感。”阮毅笑着说道。

  近年来,古田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双向选派精准对接、市场化激励机制等创新措施频频涌现,相关部门积极创设载体、搭建平台,引导特聘指导员融入镇村,奔赴在乡村振兴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创新动能撒播到田间地头,勇当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排头兵”。

  在村财增收方面,古田县实施特聘指导员以技术入股的收益分配模式,协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发特色产品、策划运营项目、开展产品展销、开拓销售市场,增强“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已发展菌种灵芝、银耳种植示范基地、蛋鸡养殖等生产性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21.2万元;在产业发展上,围绕食用菌、红曲、果蔬等“3+N”特色产业,开展课题调研、产业规划、活动策划等7项,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3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7个,解决技术难题27个,提供培训30场次,带动就业960人;在乡村建设方面,积极对接政策及社会资源,为乡村争取项目资金437万元,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对接高校实践生、福建省立医院专家团、福建省致善公益基金会等团队到村开展义诊、“结对子”帮扶、公益捐赠、乡村调研等活动10余场次,助力乡村建设及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的实施,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大施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创造了高效能的平台。”古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科技扶贫到科技强农富农,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担重任。未来,古田县将持续做好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鼓励广大指导员耕耘在“三农”一线,传播科技种子,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里种出累累硕果。□ 杨远帆 罗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专题
市政协委员专项视察三都澳 大黄鱼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
宁德市党建赋能新业态 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举办
蕉城赤溪:村企抱团 兴产富农
中共宁德市委组织部 关于邹渊等同志任前公示的公告
图片新闻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告知书
关于李宇和同志任前公示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