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道与道茶

  □ 戎章榕             

  茶道与道茶,两者有内在的关联却是不同的概念。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茶文化的呈现形态。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我曾到访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山上留存着“北苑御焙遗址”,该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此遗址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而被发现。1995年1月,日本茶道专家、原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屋晴三先生一行慕名前来考察,面对“北苑茶事”石刻(凿字岩),他们欣喜若狂,甚至喜极而泣,下跪膜拜。随后,林屋晴三先生捐资200万日元,建亭予以保护。日本友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日本茶道的源头,宋代点茶东传日韩,深刻影响了日本抹茶道和韩国茶礼。

  不过,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还是有差异的。中国茶道站在养生角度上看待喝茶,而日本茶道侧重讲究喝茶的方法。

  相较于茶道,道茶对多数人来说则相对陌生。所谓道茶,简单来讲,指的就是道家茶。我对道茶的认识,得益于前不久前往福建省柘荣县的一次经历,以及结识的一位高人。

  爱茶之人都知晓“白茶之雅,尽在柘荣”。这片被北纬27度黄金产茶线穿过的土地,孕育出“银针披毫、牡丹绽雪”的茶中珍品,以“芽秀茸厚色如银,香幽味爽甘如饴”的“柘荣白·高山韵”而驰名。

  柘荣不仅盛产高山白茶,还拥有马仙信俗。此次柘荣之行,我有幸结识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马仙信俗)和省级非遗项目(柘荣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崈阳。

  在与袁崈阳交谈中,我愈加感觉到,做好一杯茶,关键对茶要有深刻的认识。尤其他对茶道与道茶的论述,十分精彩,在此分享大家。

  “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最初,茶被称作“荼”。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颁布《开元文字音义》,并御笔作序,将“荼”去掉了一笔,改为“茶”。陆羽的《茶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性著作,被誉为茶道“圣经”。卢仝的七碗茶歌便是引领唐代道茶风尚的典范。

  道茶的渊源,还可追溯到汉代道家医学对茶的药性研究。茶最初作为药用,在另一位道家圣人的相关记载中也可寻得踪迹。东汉时期,道医华佗,药用荼需标准三寸,有针、有叶、有梗,以确保其完整性,其中叶为阳,梗为阴,阴阳初生,针为生,故而以三寸为一采。据福建史志记载,马仙在成仙之前,曾用当地老白茶和中草药结合救治当地很多村民。由此可见,道茶具有茶疗功效,还包含了道家文化的精神与艺术的两个部分:以阴阳五行、太极功法来制茶是道茶的艺术体现,而道法自然、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则是道茶的精神所在。只有形神具备,达到“俭清和静”,才是道茶的至高境界。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得道。由此可见,茶道一词源自道家。禅茶出现后,在制作方法与呈现方式吸收融合了道茶的内涵。无论道茶还是禅茶,皆归结于茶道。中国茶道有机结合融入了儒家的礼仪,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以及道家的羽化修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闽东之光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要闻
福安:花果香红茶何以走俏
茶道与道茶
福鼎点头镇:为茶产业发展注入 “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