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瞧,这一家子

  清晨时分,暖阳透过云层,照亮了东侨开发区华侨新村小区。在越南归侨廖家才的家里,餐桌上已备好了营养早餐,一家三口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幸福,就藏在这些简单的生活碎片里。

  廖家才现年59岁,目前是华侨农场场务成员。归国47年,他不仅见证了华侨农场的沧桑变化,还亲身参与华侨农场的建设发展,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倍加珍惜如今的生活。

  20世纪70年代末,廖家才随父母和兄弟归国。当时,华侨农场在各国归侨的齐心建设下,筑海堤、理滩涂、开果园,已经实现大变样。廖家才和父母被分配到华侨农场华溪岁月变迁管区(现宁德汽车南站区域),日子总算是安顿了下来。

  至20世纪 80年代初,华侨农场已拥有机耕队、碾米厂、粮食仓库、机修厂等工农副业场所,部分归侨开始种植柑橘、甘蔗,养殖淡水鱼,到毛纺厂工作。与此同时,华侨农场创办了养老院、场部完全中学、完全小学、医疗所、电影院,各管区均设初级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医疗站等,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1995年对廖家才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开始参加工作,还和印尼归侨王蔓组建了家庭。他的妻子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热心参与华侨新村社区各项活动,曾协助社区组织舞蹈队多次参加演出并获得金奖。

  1997年,全省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当年12月,在东湖塘华侨农场基础上挂牌成立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为办好开发区,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大部分土地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廖家才因此被借调至开发区国土局,参与安征迁工作。

  为了在中心城市建设与保障归侨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开发区在征用农场土地时充分考虑到归侨的生产生活需要,预留了500亩土地确权发证作为归侨发展用地。同时,全面落实包括货币补偿、住房安置补偿及长效补偿在内的综合方案。

  “建设开发区对当时的宁德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把征地的目的和政策向归侨讲清楚、说明白,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后来,归侨们发扬奉献精神,纷纷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征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廖家才说。

  进入新世纪,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与闽东工业园区合并成立“福建东侨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不断提速。廖家才形容,“一块块黄土地上很快就盖起了新房子”,特别是宁德大力组织实施的“侨居造福”工程,终于圆了归侨的安居梦。

  2005年,占地面积约 60亩的华侨新村主体工程完工,共安置645户、2000多名归侨。

  2009年起,华侨农场负责3600亩湖面的保洁工作,廖家才是负责人。他在夏天顶着烈日清理水浮莲,冬天吹着寒风清理死鱼,以辛勤的工作赢得了市民的尊重。2018年,廖家才被省总工会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

  在无比欣喜的氛围中,廖家才和妻子搬进华侨新村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他的父母也分配到一套房。比起最初居住的配套老旧、空间较小的“石头房”,小区绿意盎然、房屋宽敞明亮。这一刻,归侨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业、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是每个归侨家庭的美好愿景。2005年,成立于1965年的东湖塘小学迁建东侨开发区林聪路 7号,改名“华侨小学”,与华侨新村仅一路之隔,归侨们接送孩子都很方便。

  廖家才的女儿廖梦雪正是东侨开发区教育条件改善的受益者。2015年,她从宁德一中毕业后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后又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24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后,她选择到宁德时代工作。

  “宁德现在发展得很好,特别是锂电新能源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就业前景比较广阔,加上我也想待在沿海城市,就回家乡工作了。”廖梦雪说。

  女儿顺利步入职场后,廖家才最大的牵挂就是年迈的父母了。二老如今均已年近九旬,好在身体还算硬朗,日子过得也算悠闲。平日里,他们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节庆、义诊、交流联谊等活动,闲时就到附近公园走走逛逛,有时还会亲自下厨烹制白切鸡、梅菜扣肉等家乡传统美食,回味从前的“味道”。

  “这么多年过去了,看着华侨农场点点滴滴的变化,感慨万千。如今的东侨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迅猛、生态环境优美,已经成为归侨侨眷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廖家才说,归侨在一穷二白中建设美好家园,这种精神必将激励一代代归侨侨眷为宁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宁德,一个曾经让廖家才一家感到陌生的城市,终成他们新的故乡。

  □ 龚键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闽东之光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要闻
福安乡村“模特队”:绣活非遗,秀出霓裳自信
周宁:“特聘指导员”激活山乡
瞧,这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