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蕉城霍童外表村:

霍童溪畔古厝韵竹筏轻摇意悠长

▲烟雨朦胧的外表村

  当城市的柏油路被烈日烤得发烫,霍童溪畔的外表村却沉浸在一片沁人的清凉里。这处素有“闽东小桂林”美誉的世外之境,不仅藏着霍童溪带来的夏日惬意,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村庄风貌,把夏天该有的模样,都揉进了漂流的水花、古厝的茶香和星空下的晚风里。

  古厝里的慢时光

  踩着湿漉漉的石阶走进外表村,青石板路被溪水润得发亮。“坐下来喝杯茶吧,自家炒的绿茶。”附近村民招呼道,白瓷茶碗茶汤泛着浅绿,一口下去,先是微苦,后味却带着清甜,像把整个溪谷的清凉都含在嘴里。在茶香四溢中,看着霍童溪潺潺流淌,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外表村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宫庙和街巷。村里的林姓大厝尤为亮眼,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920平方米,规模宏大。主楼为六木扇走马弄,高三层、结构严谨、采光极佳;门楼采用人字形设计,大额枋上雕刻着精细的人物花卉,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精湛的技艺。老厝木门上的雕花被摸得发亮。推门进去,天井里的水缸养着睡莲,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昔日孩童玩耍嬉闹,现在游客捧着相机拍照,隔着百年光阴,却同样热闹。

  一只竹筏漂过整个夏天

  清晨的霍童溪还裹着薄雾,竹筏已在小桂林排开。撑筏的老林师傅竹篙一点,筏子便悄无声息滑进溪中央。“看左边那座山,像不像两尾仰着头的鲤鱼?”他的竹篙指向对岸,岩石在晨光里泛着青灰,果然如“双鲤朝天”跃龙门之势。

  霍童溪全长126公里,被誉为闽东的“母亲河”,是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它发源于鹫峰山脉北段和洞宫山脉南段之间,流经屏南县、蕉城区多个乡镇后注入三都澳。独特的峡谷地貌、花岗岩高丘陵地貌和河谷冲积平原地貌,造就了它九曲十八弯、二十七滩的绝美风光,有着“百里画廊”之称。此刻,溪水清得能数见水底的鹅卵石,偶尔有小鱼从筏底游过,带起一串细碎的银泡。最刺激的是过浅滩时,竹筏猛地往下一沉,水花“哗”地溅上筏子,打湿裤脚的瞬间,暑气就跟着溪水溜走了。两岸的芦苇丛里藏着白鹭,筏子近了,便扑棱棱飞起,翅膀掠过水面,惊起更多凉意。

  漂到中段,水面忽然开阔。老林师傅停下筏子,指着岸边的古榕树:“那树有两百岁了,以前我们放牛娃就在树荫下玩水。”树影里藏着几间木房,隐约飘出茶香——那是漂流行程的终点,也是古村故事的起点。

  星空下的露营与蝉鸣

  日头偏西时,溪边的露营地依然热闹。白色的帐篷支在榕树下,天幕下的折叠桌上摆着刚从溪里捞的小鱼、村民种的玉米。有人支起烤炉,炭火“噼啪”响着,肉串的香气混着青草味,勾得人直咽口水。

  孩子们最忙,提着小水桶在浅滩摸鱼,笑声惊飞了石缝里的蜻蜓。大人们则搬来竹凳坐在溪边,看夕阳把溪水染成金红色。游客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对岸的山峦:“你看那云,像不像棉花糖?”话音刚落,晚霞就真的漫了上来,把天空染成粉紫渐变的调色盘。

  天黑透了,星星便一颗接一颗亮起来。没有城市灯光的打扰,银河清晰得像条银色的带子,横亘在头顶。躺在帐篷外的防潮垫上,能听见三种声音:溪水哗啦啦的流淌声,草丛里此起彼伏的蝉鸣,还有远处村民家里传来的几句方言,轻轻软软的,像在说什么悄悄话。

  “以前觉得夏天就是热,来到这儿才知道,夏天该是凉的、香的、亮的。”来自福州的游客小林举着手机拍星空,屏幕里,星星和帐篷的小灯连成一片。

  夜深了,帐篷里的呼吸渐渐均匀。溪水流淌的声音成了天然的催眠曲。而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天边泛起的第一缕曙光,新的一天便充满希望和活力。

  □ 本报记者 郑霄 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文旅周刊
   第a05版:乡村振兴
   第a06版:财经新闻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聚焦全域布局 打造城市IP
霍童溪畔古厝韵竹筏轻摇意悠长
嵛山岛上的“拾荒”艺术与筑梦人生
寿宁李家洋村:畲乡秘境中的诗画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