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寿宁人大:携手“新农人” 奏响“兴农曲”

  寿宁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鳌阳镇横埕村实地查看“新农人”油茶基地   叶景奎 摄

  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寿宁县长期以来存在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问题,从而导致乡村“空心化”、土地“抛荒化”、农房“老旧化”,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拦路虎”。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寿宁县大力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出台《深入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寿宁样板的实施方案》和《“新农人”回村十条措施》等文件,从资金扶持、项目用地、技术培训、人才服务等方面,为“新农人”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此过程中,寿宁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新农人”创新创业优服务、解难题,并引导一批“新农人”代表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强监督优服务

  吸引“新农人”回归

  “新农人”是乡村田野上的新希望,乡村振兴中的新动能。近年来,寿宁人大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围绕促进“新农人”培育发展精准监督、跟踪督办,强化保障、持续发力,吸引“新农人”返乡发展,让他们安心服务乡村、扎根乡村。

  2023年12月底,寿宁县正式出台《深入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寿宁样板的实施方案》,一年多以来,寿宁人大与寿宁县委、县政府同频共振,聚焦“新农人”创新创业需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管齐下为“新农人”提供精准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有部署、强监督、促落实。在寿宁人大的精准监督跟踪之下,“新农人”回村工程深入实施,推动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寿宁的山野间挑大梁、担重任、做主角,绽放夺目芳华。

  人才“引得回”,还需“留得下”。多方强化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是关键,寿宁人大也为此花心思、下气力。

  一个个“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搭建起沟通民意、服务发展的“连心桥”。在日常工作推进中,寿宁人大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定期开放,代表们轮流值班,确保随时有人倾听诉求。这样,“新农人”们无论是在创业项目审批流程上遇到阻碍,还是在农业技术引进、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碰上难题,都能第一时间走进活动室,向值班代表倾诉。代表们详细记录后,迅速启动协调机制,将问题分类整理,对接给相关部门,并全程跟踪督办,直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同时,由于“人大代表活动室”大多分布在各个乡镇,如同一个个前沿“哨所”,精准捕捉“新农人”以及广大村民的需求信号。例如,凤阳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积极组织各类培训交流活动,邀请农业专家、电商达人、市场营销精英等走进来,为“新农人”传授最新的果树种植技术、营销技巧等知识。

  此外,寿宁人大还通过深入开展“进企业访代表 解忧难促发展”和“结对帮扶”等活动,靠前服务、精准对接,贴心为“新农人”排忧解难、提振信心。

  一系列帮扶举措落地有声,一次次帮扶行动暖人心田,让寿宁县“新农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见行动促落实

  助力“新农人”创业

  如今的寿宁,一个个“新农人”从昔日“飞雁”变“归雁”,更成产业振兴“领头雁”,在乡村振兴的赛场上蹚出一条条特色“兴农路”。

  近日,在寿宁县南阳镇宁德锆镁新材料产业园“福宁元年产40万吨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项目”建设现场,呈现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经过寿宁县工信局、住建局、发改局等部门组成的“项目专班”的专业代办与协调,该项目的环评、能评、安评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主厂房的建设阶段。

  “福宁元年产40万吨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项目”为三祥新材料产业链的强链补链项目,总投资12亿元,以全绿色能源、低碳排放,碳足迹清晰为标准投资建设,所生产的“低碳铝、零碳铝”全部提供给宁德时代、宁德汇智镁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生产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配件、轻型船舶等,产值将达百亿元。该项目投资方为福宁元(宁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而公司股东之一的凤阳“新农人”朱东炫长期以来在广州开办企业,他在寿宁县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到广州的招商推介活动中了解到家乡为“新农人”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和优惠政策,遂决定返乡投资。

  在寿宁县委和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牵线搭桥下,朱东炫经过认真考察,与宁德汇智镁铝科技有限公司、中润(广州)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福宁元(宁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金属新材料生产项目。

  “我们达成合作意向后,县委、县政府便成立了服务专班,靠前开展‘保姆式’温馨代办服务,帮助公司取得营业执照,顺利在产业园落地。此后,专班骨干持续攻坚,做好各项要素保障。”朱东炫说,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还与公司结对帮扶,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困难,助推项目顺利建设。

  受益于寿宁县人大常委会结对帮扶的“新农人”还有凤阳乡贤卢允福。

  作为土生土长的凤阳人,2011年,卢允福毅然放弃在福州的优越工作返回凤阳镇,在县人大常委会和凤阳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重振家族茶叶品牌“永和春”,创办了福建永和春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无公害茶叶基地标准化种植流程和茶叶清洁化加工流程,创立“永和春”“库味”“中闽立华”三大品牌。经过不懈努力,“永和春”系列茶先后获得宁德市第六届茶王赛红茶类名优茶、寿宁高山茶斗茶赛红茶类特等奖,并被列为宁德市第16届投资洽谈会招商引资项目、寿宁县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福建省银团合作示范项目。

  同时,卢允福还投资了福建和隆茶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引进调味茶生产线,生产特色调味茶,并配合茶饮连锁公司做好仓储、物流分仓等工作,带动寿宁茶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2021年,福州帮利茶业在凤阳落厂,与和隆茶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宁德市帮利茶业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调味茶产能,年产量达9000多吨,年产值超1亿元,位居寿宁县第一,带动就业1200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一路走来,有苦也有甜。取得的一些成绩更是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一路帮扶。我要继续把茶产品做精做优,带领更多乡镇的百姓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卢允福表示。

  用心用情办实事,解忧纾困暖人心。下一步,寿宁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新农人”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创造更好条件。

  勤履职展风采

  当好“新农人”代表

  代表也有“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展现风采。

  寿宁县大安乡官田场村充满生命力的田园,是寿宁县人大代表叶竹纯带领村民复垦耕作的成果。看着经过自己多年努力形成的连片水田,再也不是前些年芦苇连天的撂荒地,叶竹纯表示“有满满的成就感”。

  叶竹纯原本在外地做木材外贸生意,2008年返乡时,看到村里大片田园抛荒,长满芦苇,感到十分痛心。于是,他毅然放弃外贸生意返乡创业,开启了将撂荒地变“粮仓”的奋斗历程。

  但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叶竹纯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处筹措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用于荒地开垦、农机具农资采购等前期准备。为了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他还积极向专家请教、自学新技术。

  同时,叶竹纯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带动乡亲们一起干,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于是,他挨家挨户动员20户村民加入他成立的合作社一起发展。从2022年到2023年,叶竹纯带领村民埋头苦干,硬是在撂荒地上开垦出了130多亩良田。2024年,叶竹纯乘胜追击,又开垦了200多亩,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此外,他还开垦荒地种植中药材白术。

  “跟着叶代表干,我们心里踏实。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一位正在劳作的村民高兴地说。据统计,通过到叶竹纯的合作社务工,20位村民每年平均可增收1.35万元。

  叶竹纯的努力不仅让撂荒地重焕生机,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农人”代表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随着寿宁“新农人”回村工程的稳步实施,越来越多像叶竹纯这样的人大代表主动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寿宁县累计回引“新农人”1.2万人,“新农人”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5家,发展民宿、电商等新业态420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户均增收6500元。

  如今,在寿宁县广袤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寿宁人大的助力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让一个个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本报记者 苏晶晶 通讯员 吴苏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卫生·健康
   第a05版:财经新闻
   第a06版:人大时空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寿宁人大:携手“新农人” 奏响“兴农曲”
魏明霞:二十余载扎根社区 践初心履职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