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野茶”焕新记

  在寿宁县托溪乡海拔900米至 1000米的深山中,一片荒野茶林在圈石村杨梅林与大黍村的松树林之间悄然生长。这些被当地人称为 “野茶” 的茶树,如今成为村民增收的 “绿色宝藏”。

  清晨五时,大黍村的狗吠声打破寂静。村民叶作春踩着露水穿过崎岖山路,来到海拔1000米的松树林间。高大的荒野茶树笼罩在乳白色的晨雾中,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微光,如同撒了一地碎金子。

  “看这棵‘茶王’,树干比我胳膊还粗!这些茶树可不是人工种植的,是‘鸟类和松鼠等小动物帮忙’的功劳!”叶作春笑着揭秘。清末民初,一些农民为躲避战乱进山搭建茅草屋开荒种玉米,在屋前屋后零星栽种的茶树,历经战乱、人口迁徙,竟在小动物的帮助下将种子散播到山林各处。百余年来,这些茶树在无人干预的自然环境中野蛮生长,形成了如今漫山遍野的荒野茶丛。

  与普通茶树不同,这里的茶树高达二三米,每片叶子都沾染着松针的清香和野花的蜜甜。这些“野茶”全靠雨水和云雾滋养,制成乌茶冲泡后汤色橙红明亮,宛如琥珀。“喝起来有股野山花的香气,像是把整个春天含在嘴里。以前这片‘野茶’一直在深山中沉睡,如今,我们靠着这些茶树增加了不少收入。” 叶作春说。

  “第一次尝到野茶的滋味时,我就知道这是大山给我们的礼物。”返乡“新农人”何邦午告诉笔者。2020 年,他成立合作社,以“党员+公司+农户”模式开发荒野茶资源。“每年清明前后,以每斤30元至50元的价格向村民收购‘野茶’,虽然人工成本高,但荒野茶无农残、滋味独特,客户都抢着预订。”

  “不砍树、不施肥,靠山养茶的模式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托溪乡党委书记刘文丽介绍,位于托溪乡高海拔地区的渺洋、圈石、大黍 3 个村,自然生态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高,有3000多亩林间零星生长着荒野茶,除了本地茶企,还吸引了许多乡外的茶企前来收购茶青,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目前,托溪乡正聚焦“荒野”核心卖点,将品牌定位为高端、生态、健康的茶饮,通过品牌效应,挖掘荒野茶资源价值,带动乡茶叶销售和品质提升,推动茶产业发展。□吴苏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公益广告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意大利罗马茶友团探秘福鼎白茶文化
福 安 “坦洋工夫”参展忙
“寿宁乌茶”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智利农业文化遗产与保护研修班在福鼎举办
深山“野茶”焕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