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古建筑非遗传承人黄德脉——

传承创新 古建新生

  黄德脉在制作木构件

  山西应县木塔、浙江丽水时思寺、福建泉州开元寺、河北蔚县玉皇阁……去年上线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游戏中的很多场景建筑取材于真实的中国古建筑,让世人又一次惊叹于先人的匠心与智慧。现代社会催生现代建筑迅猛发展,但依然有人潜心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现代功用,福鼎古建筑非遗技艺传承人黄德脉就是其中一位,二十多年来专注古建筑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利用,一榫一卯“建”匠心。

  端午时节,记者在位于福鼎点头的福建辰光仿古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车间内见到了黄德脉,他正在使用电脑建模,同时多台数控机械在繁忙加工建筑构件。相比古代工匠,这些现代工具将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融合,让技艺传承降低了难度,提高了精度。

  黄德脉介绍,中国古建筑技艺的核心在于榫卯技术的精准运用,包括燕尾榫、全榫、半榫等类型,通过木材间的无钉拼接实现结构稳定,而这“无钉拼接”的“中国智慧”则需要几代人的技艺接力才能得以流传。

  “80后”的黄德脉,从小就受到古建筑技艺文化的熏陶。他爷爷生于1925年,那时候的点头镇就是闽东地区有名的木工技艺传承地,木匠以手艺精湛闻名远近。爷爷十六岁那年,拜在当地老师傅陈德寿门下,开始了他的木匠生涯。

  走在点头镇的老街头,看到的很多宗祠庙宇、古厝民居,就是经黄德脉爷爷之手修复的。它们静默矗立,木纹中仿佛还留存着匠人的体温与呼吸,也在黄德脉心中埋下传承的薪火。

  1999年,他跟随父亲黄维桥(第三代传承人)学习参与各类传统建筑大、小木作的制作安装。父辈通过四十年实践,将明清时期的榫卯技术融入现代修缮,确保建筑在抗震性和耐久性上的优势,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技艺传承有了扎实的基础。

  技艺传承不仅来自父辈的影响,黄德脉出生地福鼎点头浓厚的古建筑历史文化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成长土壤。据了解,福鼎点头大木古建营造技艺雏形可追溯至清中期,以福鼎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居、宗祠、寺庙建设为实践载体。如,清雍正年间点头洋中黄成国启建黄家大厝,其大木结构中的斗拱、飞檐、榫卯工艺已体现出成熟的营造技术,且建造时“延续三代工匠”完成木雕装饰。

  清末至民国时期,技艺以家族传承为主。据黄德节、黄德脉家族记载,其祖辈在点头镇及周边从事木构建筑修缮,技艺通过“父传子、师带徒”延续,并吸收闽浙边界的建筑风格,以斗拱、榫卯技艺为核心,参与古民居、历史街区、寺庙修缮。

  匠心传承,更有创新。黄德脉致力于发扬光大大木作营造技艺。在不断实践中,他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创新工艺技术,结合模拟与实践,精确施工,注重完工与保护,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技艺特长。

  如,他在画杖杆的基础上,将每一构件的设计与地方文化、历史故事和传说相结合,设计阶段更加注重构件的文化象征意义,将传统图案、符号和地方特色融入设计细节中。在制作构件的过程中,结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在保持传统榫卯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调节性和抗震性,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还有一些现代技术的运用。他利用现代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可以模拟整个组装过程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预演,提前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精确性。

  在安装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测量和定位技术,如全站仪和激光扫描,以确保每个构件的位置精确无误。同时,采用符合传统风格的现代吊装技术,确保安装过程的安全和高效。在最终的钉椽和结裹工序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技术,还融入现代保护材料,如使用新型环保防腐剂和防火材料,以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如今,在“闽越水镇”“三坊七巷”“上下杭”都能见到黄德脉的手艺呈现。多年来,黄德脉精心钻研中国古建筑传统技艺文化精髓,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先后主持近百个宗祠、寺院、庙堂等项目的设计施工,福鼎古建(大木)营造技艺被评为第六批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被福建理工大学聘为客座讲师,参与编制《近现代历史建筑外墙面修缮技术规程》等书籍。

  “尽管现代技术很发达,但古建筑的核心依然靠传统技术。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些手工打造的木质建筑构件,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匠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话。”黄德脉说。

  □ 本报记者 张文奎 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屏南前汾溪村借社会美育激活文化振兴新动能
柘荣~~~
屏南代溪~~~
我市古建筑非遗传承人黄德脉——~~~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
   第a05版:茶道休闲
   第a06版:公益广告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美在乡野绽放,梦于古村成真
书香润城 文化绵长
“夜谈会”激活振兴新引擎
传承创新 古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