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琪辉:解锁食用菌产业升级的科技密钥

  实验室里,他在试管与培养皿间,探寻食用菌新品种与技术的创新密码;乡间路上,他奔波于古田各乡镇,将前沿科技成果输送到菇农生产一线……从菌种培育到技术推广,从实验室到菇棚,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副主任张琪辉始终扎根产业一线,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科技之树,为古田食用菌产业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育良种 开拓产业新路径

  张琪辉深知,良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为破解当地银耳品种单一化的发展瓶颈,自2017年起,张琪辉带领科研团队和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淑静团队深入山区,经数月野外考察,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野生银耳菌株。在实验室培育阶段,面对野生菌种附着杂菌多、分离提纯难度高的挑战,张琪辉团队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成功选育出“绣银1号”新品种。

  “绣银1号”菌株呈绣球状或菊花型,其多糖含量较传统银耳品种提升10%以上。2020年,在“绣银1号”新品种研究的基础上,张琪辉与福建农林大学孙淑静教授团队再次合作,将“绣银1号”与传统银耳品种进行复合杂交,历经多轮遗传筛选与性状比对,培育出更具有市场潜力“福银黄耳”和“福银雪耳”两个突破性新品种。

  在张琪辉的努力推动下,“绣银1号”“福银黄耳”“福银雪耳”先后获省级品种认定,为古田县银耳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研技术 提质增效夯根基

  张琪辉深知,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传统银耳种植对温湿度要求极为苛刻,导致生产受气候条件制约较大,呈现出明显的淡旺季特征。2018年,古田当地部分菇农率先探索智能温控工厂化生产模式。围绕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短板问题,张琪辉以《银耳优质、高效工厂化生产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为抓手,带领团队攻克温湿度控制系统等相关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实现银耳工厂化全年生产,让银耳生产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时代。

  基于多年科研积淀,2022年,张琪辉团队以省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抓手,系统研究集成了“银耳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包括菌种稳定性、扩容增效、绿色生产等关键技术,在全县推广后,单袋产量增幅超20%,产量稳定在 105克以上,让菇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深耕食用菌技术研究的同时,张琪辉还持续举办技术培训与开展技术服务,让先进的技术真正扎根泥土、惠及菇农。

  立标准 规范产业塑格局

  张琪辉深知,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是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长期以来,银耳菌种质量管控高度依赖从业者的经验判断。为此,2015年以来,张琪辉牵头推进《银耳菌种质量检验规程》国家推荐标准立项,并带领团队开展产业调研、建立核心指标体系、组织多轮实验验证……主导完成了标准编制全过程。该标准通过规范化的技术指标为行业建立了科学统一的质控基准,有效解决了菌种质量评价长期无标可依的难题。

  为了提升古田县食用菌产业标准化整体水平,张琪辉还积极参与《袋栽银耳菌棒生产规范》《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生鲜银耳包装、贮存与冷链运输技术规范》等标准的制定,推动构建从菌种繁育到栽培管理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从业十余年间,张琪辉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先后获得宁德青年五四奖章、第三批宁德市“特支人才”(青年骨干人才)、省食用菌行业“工作成效突出个人”等荣誉,以实际行动获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赞誉与广泛认可。

  □ 本报记者 陈莉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科教
   第a05版:财经新闻
   第a06版:金融周刊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骨干共研思政教育发展之路
东侨教师团队为福安市穆云乡王楼村注入教育新动能
2024科普中国信息员典型代表名单公布
市科协开展“关爱护士队伍 守护人民健康”亲子科普活动
蕉城区召开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会暨省级课题成果展示活动
宁德市“科普乡村行 点燃科学梦”活动走进蕉城
传承科学精神 点亮科学梦想
蕉城区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主题活动
张琪辉:解锁食用菌产业升级的科技密钥
宁德师范学院举办多场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