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闽东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持续推进“红色文化塑行工程”,打造“理论浸润—实践淬炼—文化传承”三维育人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理论浸润:

  构建全域化思政教育新生态

  革新红色课程体系。推动“必修+选修+实践”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挖掘闽东红色文化资源,将地域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闽东革命历史、福建苏区精神及宁德脱贫攻坚经验,开设《红色闽东》等特色选修课,嵌入《闽东革命史》《红色玉球》等特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实施“红专融合”改革,开展“课前思政五分钟”教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红色旅游规划”模块,新能源与智能制造学院融入“工匠精神与红色传承”案例教学;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云端红色课堂”,形成“理论研习—情景模拟—在线研讨”混合教学模式。

  建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党、团日,定期开展红色主题国旗下讲话,依托新媒体平台不定期发布红色文化文章、短视频等举措,让红色文化在师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以“红色文化铸魂,上好职教‘大思政课’”为主题,开展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福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强化联动、师生共建,依托微视频讲解、沉浸式情景再现、互动讨论等创新方式,分层次开展“开学第一课”“青春与信仰”“革命烈士后代上党课”等专题宣讲,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实践淬炼:

  打造知行合一的育人新场景

  田野开辟学习天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13支校级重点社会实践队伍,深入闽东各地红色革命遗址,通过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撰写实践报告,收集珍贵史料,实地感受闽东大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校地联动共育人才。推动各党、团支部与地方基层党、团组织结对共建,传承红色精神,服务当地社区。在师生的结对帮助下,“数字红馆”VR体验站完成建设,“红色茶旅”助农直播顺利开播,红色文化宣讲和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成功开展,在活动中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提升双融双促。

  社会服务转化知识。组织师生深入革命老区、贫困乡村和红色遗址,开展助学支教、科技扶贫等志愿服务与调研考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生根发芽,成立“热血闽东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谈访越战老兵 探寻红色足迹”主题实践活动,2024年该队伍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项目队伍”。

  文化传承:

  谱写校史育人的时代新篇章

  立体呈现九秩荣光。以办学90周年为契机兴建校史馆,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健全红色校史育人功能。系统记录学校创办至今90年的光辉历程,通过图文展陈、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特别呈现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福师十二英烈”为代表的进步师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壮丽史诗,校史馆使师生在了解学校历史传承的同时,深刻感悟到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特色弘扬精神遗产。学校积极弘扬传承中国茶文化及张天福老校长“俭清和静”的茶学理念,通过开展张天福茶文化课题研究、举办“梦顶论坛暨张天福茶学研讨会”及“弘扬张天福茶学茶礼座谈会”,并与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建“全国三茶统筹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史育人注入了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

  沉浸演绎精神谱系。师生创排原创话剧《燃》,以“福师十二英烈”为原型,讲述了福安师范学校进步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把革命的熊熊烈火燃到闽东各地的故事。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塑行工程”与校史育人工作,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拓宽合作平台,推动校史、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 本报记者 赖清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本市综合
   第a03版:本市民生
   第a04版:视点科教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金融周刊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时事环球
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图片新闻
周宁县开展“珍爱地球家园,走进地质公园”研学活动
市科技馆开展科学表演“冰与火之歌”主题活动
市科协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福安市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虚拟机器人比赛举行
图片新闻
警校联动 安全护航成长路
柘荣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
福安三中: 开展清明节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