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是承载一方水土的独特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立足丰厚文化资源禀赋,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了文化产业营收持续高速增长,但地域文化资源总体上仍处于挖掘、开发阶段。
聚焦地域文化发展,市政协提案委和委员林其勇、张雅珍、刘祖长、刘挺等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打造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等相关提案。市政协将系列提案并案列为2024年重点提案,由时任市政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陈美莺牵头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地域文化繁荣发展的先进地市调研,并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协商座谈会,高位推动重点提案办理与落实。
学习先进找差距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本功。2024年8月以来,市政协调研组赴陕西省西安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等地调研,进一步学经验、找差距、拓思路。
地域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怎么样?地域文化传承断层、竞争力不足等方面如何破题?课题组带着问题,深入大唐芙蓉园、易俗社文化街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三苏祠、沉银博物馆、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广泛学习当地打造地域文化IP、发展地域文化及产业的经验做法,共同探寻我市地域文化高质量发展之策。
经过深入调研,调研组清晰地认识到,近年来,我市虽然在打造地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比先进地市,仍存在差距。
——资源整合不够到位。对地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在全域视角和系统观念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即在地域文化挖掘展示过程中,出现各部门、各县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力量整合、拼贴碎片化等现象,整体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IP传播不够广泛。相较眉山市以“中国有‘三苏’”为主题打造城市名片的整体成效而言,我市缺乏一个清晰、响亮的城市文化IP和精神符号,“福见宁德”这一IP未能形成广泛影响,陆游、戚继光、黄鞠、游寿等历史名人故事缺乏深度挖掘。同时,对现代传媒利用不够,数字化拓展欠缺,包装宣传不足,以致整体反响不大。
——城市特色不够凸显。我市的建筑设计、园林营造、道路装饰风格、建筑外立面材料及色彩与其他城市趋同,部分人文资源淹没于钢筋水泥之中,不能得以还原或以某种符号再现。公园、广场、街道等命名未能彰显我市独有的文化特色。特色美食存在“低小散”现象,经营主体单打独斗,缺乏叫得响的品牌。
——文化营销不够响亮。相比成都市鼎力打造大型历史文化剧《金沙》作为其城市文化名片,我市缺乏从整体上宣传城市形象、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制作。此外,由于本土人才专业理论知识、文化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不足,且引进人才较为困难,文化产业经营、传统产业数字化能力不足,缺乏产业整合与经营运作。
聚力协商献良策
这是一场思想碰撞、凝智聚力的交流座谈会,更是一场高质量的民主协商会。
“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有力保障。”
“旅游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打造文旅新业态大有可为。”
……
2024年10月17日,市政协召开“打造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提案督办协商座谈会,提案承办单位分别通报提案办理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政协委员围绕主题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委员所提的建议都很好,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副市长郑忠辉指出,要深挖地域文化资源,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征,构建文旅IP体系;要加快地域文化研究,打造具有闽东文化标识的文艺精品;要统筹推进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闽东之光”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
陈美莺强调,要统筹推进地域文化保护、文旅融合等各项工作,做强城市IP、做优独特资源、做精转化利用,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将地域文化“软价值”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会后,调研组认真梳理、充分吸纳委员意见建议,形成了《“打造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情况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市长张永宁、市政协主席兰斯琦等市领导分别作出批示。
《报告》建议,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制定时间进度表和线路图,扎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市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和可行方案,明确市与区县之间的任务,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完善部门协作共商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统筹推进地域文化保护、文旅融合等各项工作。
就做强城市IP,《报告》提出,借鉴西安市经验做法,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设计构建“山海宁德”文旅IP,打造特色鲜明的“山海宁德”文旅体系。推动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霍童线狮等特色传统文化演绎创新,围绕廊桥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海洋文化等开展系统创意设计,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打上宁德印记。
为扩大优质地域文化供给,《报告》建议,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评价机制,让产品更“对位”,使需求更“到位”。以“闽东之光”为活水源头,加强与中国作协、美协、音协的联系合作,创作具有鲜明地域文化标识的文艺精品,让更多文艺大师写宁德、画宁德、唱宁德、讲宁德。
《报告》还从推进数字智能、加强设施建设、做精宣传推介、灵活引才模式、抓好旅游购物和特色餐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跟踪督办促落实
提案办理是委员意见建议有效落实的重要表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1983年,年逾半百的周宁县后洋村村民黄振芳毅然贷款8万元,带着全家上山植树。40多年来,黄振芳一家三代人不断传承接力棒,深耕林业……
2024年11月5日,以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为原型的原创话剧《树魂》参加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9届全省戏剧会演,这段故事由此走向省级话剧舞台,在光影交错间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树魂》在该届艺术节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该原创话剧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出品,讲述主人公金鼎山林场主人林守根一家遭受“毁林”之后,投入植树造林大业,并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推出文艺精品《树魂》,是我市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地域文化的生动缩影。一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提案承办单位紧扣重点提案办理,主动安排部署,积极跟踪落实,持续提升闽东地域文化能级。
加强规划引领实施,我市深入实施《宁德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宁德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合理布局一批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大力推动福鼎市等地因地制宜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抓紧编制《宁德市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从规划层面统筹全市地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出台《宁德市文艺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结合本地廊桥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持之以恒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如推出以革命英雄蔡威为主要原型的电视剧《激战苍穹》和原创话剧《树魂》等,努力讲好闽东故事。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串联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等地重要木拱廊桥及沿途景区景点,推出木拱廊桥文物主题游径,并被列为福建省首批5条文物主题游径之一。
强化要素保障支撑,依托市级财政“文化遗产”“畲族文化”“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项资金和县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保障辖区文物安全保护管理经费,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和支持民间教育机构培养各种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持续施行《宁德市优秀文化旅游人才遴选办法》《宁德市文化名家遴选办法》《宁德市选拔引进文旅人才操作细则(试行)》,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擦亮地域文化名片,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接力。新一年,市政协将持续跟踪重点提案办理落实,引导委员围绕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IP、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建言献策,为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之路贡献更多的政协智慧和力量。
□ 陈莉莉 魏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