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韩奶奶一家的第一印象是:多子多福。”1月14日,宁德市医院疝与腹壁外科副主任医师黄锦荣刚为百岁患者韩奶奶换完药,回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他说,那是1月4日的中午,他下手术回办公室,见到六七个家属围着一位面部长有肿物的老人在等他。老人不会普通话,精神尚可,神态安详。
老人是韩奶奶,过完年就100岁了,去年春节,家人按照宁德习俗,给她提前过了百年大寿。“都说百岁是个坎,希望老妈安安稳稳渡过。”在交谈中,韩奶奶的女儿不止一次对黄锦荣说过这句话。
三个月前,韩奶奶脸颊上出现一粒绿豆大小的肉粒,在随后的时间里肉粒迅速膨大,变成一个近乎乒乓球大小的黑色肉球,周围皮肤溃烂出血。“这看着不是‘好东西’啊。”在诊所医生的建议下,韩奶奶的子女将她送到了市医院。
“第一次见面,韩奶奶的家人就十分坚定地表示要做手术。”黄锦荣说,这让他十分诧异,“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像这样的农村多子女家庭,面对高龄老人重病要不要做手术,通常很难取得统一意见。”黄锦荣说,大家会担心“钱去了人也没有”的结局,更何况还要面对街坊邻居的“舆论压力”,“手术做好了,皆大欢喜,手术失败了,万一老人去世,子女们可能要面临村里人长期的‘口诛笔伐’。”黄锦荣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碰到许多高龄老人重病,大部分子女都是选择保守治疗。
但韩奶奶的子女仍坚持说不怕花钱,在“善终”与“折腾”之间,他们坚定地选择“折腾”,帮老母亲迈过这个难关。
“这台手术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手术难度,而是手术速度。”黄锦荣说,正常面部肿瘤手术,是先精准切除肿瘤送去病理分析,分析结果出来了,良性,可以缝合,恶性,则需要进一步切除,再分析,直至创面周边再无可能癌化的细胞,继而进行缝合。而这个过程以最快的速度也需要至少2小时。对于韩奶奶这样的高龄患者来说,躺手术台上,麻醉后全身血液流动缓慢,多躺一分钟,就多一份深静脉血栓的致命风险。
“我的建议是按恶性肿瘤来处理。不论病理结果如何,咱就切这一次,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术。”黄锦荣向韩奶奶的子女解释手术方案时,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这种“一步到位”的切除,创面更大,对美观会造成影响。
“黄医生,没关系,你就按这个方案做,我老妈100岁了,漂不漂亮不重要,活下去才最重要。面部肿瘤并不是疑难杂症,你经验丰富,我们相信你。”韩奶奶子女们的信任,让黄锦荣很感动,“我当时听了心里有一句话没说出口——您舍命相托,我倾囊相助。”他说道。
外行人可能无法理解黄锦荣的这份感动,但对于曾经历过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而被患者家属围堵辱骂、诊室大门被踹坏、大年初一被患者诅咒的他而言,这份信任又足以支撑他继续往下走。
1月6日,韩奶奶上了手术台,为了保障手术安全性,黄锦荣与麻醉医生会诊后为她安排了局部麻醉,并找了一位会宁德方言的护士陪伴她。
一个半小时的手术很快结束,病理分析显示,韩奶奶所患的确实是恶性肿瘤,术后两天,韩奶奶顺利出院。韩奶奶操着不熟练的普通话,对黄锦荣不断说着感谢。老人顺利跨过百岁的第一道“坎”,全家人欢欢喜喜准备回家过大年,一次性命相托与全力以赴的“双向奔赴”在皆大欢喜中落下帷幕。
记者手记
医院是最考验人性的地方,在这里,会见到久病卧床的老人,因担心医药费,时时要求出院,而儿孙却苦苦坚持;也会看到年轻父母为了孩子拼尽一切,为了保住他们幼小的生命;也有老人生病卧床,大推小,就是没有人愿意尽心的;还有因妻子患病而消失不见的丈夫……黄锦荣说,韩奶奶住院期间,每次查房,都有三四个家属围着老人,他们像照顾幼儿一样安抚她,帮她擦背,按摩,一直告诉她会好起来的。这场景如细水长流的温泉,一点点温暖了白衣之下的他。
真好,他们挺过来了,韩奶奶的康复,家属的信任,医生的全力以赴,每一个温暖的时刻都让人感到春风合宜,春天就要来了。
□ 本报记者 张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