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闽东乡村振兴 扛起扶志扶智担当

——宁德师范学院发挥优势助力闽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作为闽东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践行“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理念,扎根闽东大地,围绕推动实现乡村“五个振兴”,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丰富内容,为助力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发挥科研资源优势 助力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去年11月,由宁德师范学院课题研究组编撰完成的全国首本《大黄鱼产业发展蓝皮书》亮相第六届中国(宁德)大黄鱼文化节,为大黄鱼产业相关的决策、生产、研究等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这些年,宁德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服务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断加强海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海洋学科和科研实力提升,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

  不仅是大黄鱼产业,宁德师范学院立足闽东“茶”特色,积极服务茶产业发展,成立茶产业博士科技服务团,对宁德周边村镇茶农进行茶产业绿色生态防控培训,开展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交易平台推广培训等。与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共建宁德市茶叶审评中心,并先后承办宁德市红茶大赛、茶王赛和蕉城区天山茶特色茶样审评比赛等,助力闽东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近三年来,宁德师院茶学学科团队承接各类委托横向项目10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发表涉茶论文20多篇,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各级各类标准9件。

  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依托各类服务平台,宁德师范学院先后开展“闽太子参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应用”“超高效异步电机的节能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评估”等一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科学研究;实施“顶天立地”工程,设立服务地方行动专项计划,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工作,深化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加强科技质量品牌建设,共计立项250项,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实现科研项目直接对接30多项。

  截至目前,累计选派服务地方科技特派员101人次,科技特派员团队7支,推荐服务于柘荣县英山乡的科技特派员叶祖云教授被授予“优秀科技特派员”并予以全省通报表扬。

  锚定乡村振兴

  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

  宁德师院党委瞄准闽东乡村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状,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学科建设机制,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实施“造血工程”:

  ——坚持师范办学底色,与宁德市教育局签订了“三位一体”师范生培养协议,保障乡村教师人才培养。

  ——强化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等学科建设,服务闽东乡村振兴“8+1”特色产业的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吃苦耐劳精神、精益求精品质,为农村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宁德市分公司合作建设大学生电商直播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大学生直播团队队伍,通过市场化、常态化直播,进一步建立新型邮政农产品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销售推广。

  2019年11月,宁德师范学院成立闽东乡村振兴学院,依托学校和省市有关单位力量,实施服务闽东乡村振兴六大工程,建立乡村振兴课程超市,着力构建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在原有课程超市基础上不断扩充完善,目前师资库由原来的30人上升到83人,现场教学点由原来的35个上升到了60个。

  同时,围绕闽东特色、闽东“8+1”特色产业,借助宁德师范学院各教学平台、实验室、展示馆及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现场教学点,开展“田教授”系列网络直播课堂,远程服务“三农”工作等共计18期,在线培训学员近100万人次;开展教学教研会议5期;开展“三农”相关培训20余期,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

  弘扬闽东之光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去年11月,宁德师范学院成立闽东之光研究院,围绕畲族文化和闽东传统文化研究、闽东红色文化研究、闽东摆脱贫困和乡村振兴研究、闽东风光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切嘱托,弘扬闽东优秀文化,讲好闽东故事,书写闽东时代精神。

  闽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深入挖掘闽东的闪光点,积极将“闽东之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凸显闽东人民精神的“放飞理想”“滴水穿石”雕塑,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等传播“闽东之光”的校园文化景观,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在校内,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系列活动,带头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开展“闽东之光”进校园系列文化工程,开设全国首个畲族歌言传唱班、全省首个畲族舞蹈班,创作了《百丈英风》《畲带情》等原创作品,“闽东之光”教育展示馆的“畲族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闽东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分别入选省级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

  牢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和“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的嘱托,学校每年组建政策宣(讲)传队、义务支教、乡村义诊、“红十字”知识培训、电器维修、计算机维修、绿点环保社团、关爱自闭症儿童蓝丝带、“文明餐桌”劝导、集爱志愿者服务、文明城市建设等600多支专项社会实践服务队,分赴闽东山海间开展政策宣讲、假期支教服务、环保宣传、城建宣传、敬老院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学校坚持了36年的“后山夜校”教育扶贫已打造成为高校学生支教服务地方的样板工程,2017年荣获第十四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

  □ 本报记者 郭晓红 通讯员 林秀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本市综合
   第a04版:视点科教
   第a05版:财经新闻
   第a06版:金融周刊
   第a07版:时事九州
   第a08版:专题
聚焦闽东乡村振兴 扛起扶志扶智担当
我市31所中小学获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认定
蕉城区开展2023年绿色食品宣传活动
宁德市闽东医院戴尅戎院士专家工作站获评省级示范站
图片新闻
周宁咸村:铝箔画“润”校园
寿宁县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
福安市科协:打造科普教育矩阵 提升科普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