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

闽东日报 2025年09月12日
  林怡

  从毛泽东思想开始,一直到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代表性的治国理政及文化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第二个结合”提升了发展战略的历史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自古就有,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其源头之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党的历史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而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提到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这增强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夯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基础。

  坚持“第二个结合”要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无尽的文化瑰宝,展现出无穷的文化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华夏儿女的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不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多样性,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赋予其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生命内涵。要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崇高精神注入马克思主义,并从我国历史经验和国外发展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养料,融通古今、融通中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实现文化自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实现思想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飞跃、新的升华。

  二、“第二个结合”开辟了前进方向的特色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是开拓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是历经百年奋斗探索出的成功的道路,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互融合产生的道路,也是促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在摸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它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底,让我们能够在纷繁芜杂的文化载体中,最大限度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以古鉴今、推陈出新。

  坚持“第二个结合”要注重贯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多角度多方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一基础性工程,大力弘扬我党的优秀精神谱系,不断增强促进民族复兴的凝聚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人肺腑、直击人心。

  三、“第二个结合”展现了国家治理的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扎根大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充满活力。这是一次互相成就,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成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不断发展,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有生命的延续,也有文化的创新。让文明进入崭新的范畴,让因“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现代文化形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把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与发展高度,体现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推进了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关注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第二个结合”要注重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创造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破解了推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难题,并为此提供了一个个中国方案。解答实践的重大问题,应坚持不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重要特征入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自信自强的担当、守正创新的锐气、开放包容的胸襟,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人类文明谱系的中国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