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1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裘正军教授到宁德医院开展名医工作室诊疗活动
站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德医院的门诊楼大厅,上午,来自上海的骨科专家刚结束诊疗;下午,省内血管介入科的专家又带队展开了手术,周围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 有条不紊。2023年,宁德市医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10名上海专家,成为嵌入本地医疗格局的新力量。同时,随着多个“名医工作室”的落地,合作办医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本地百姓“足不出市”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这场跨越山海的“牵手”,正是宁德市持续深化医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生动注脚。
高位嫁接: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
“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升级为抓手,以辐射能力为支撑,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树旗帜、立标杆。”该院党委负责人施容为医院精准定位。
如何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看好病”的问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德医院通过学科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享、科研共创的融合模式,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管理模式和品牌资源“整体植入”,持续释放改革的医疗红利。
作为合作的核心载体,眼科、甲乳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肿瘤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十名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常驻宁德,并引进五个“名医工作室”,通过深度共建、技术下沉与科研联动,显著提升闽东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在消化内科领域,常驻专家罗声政团队引入ERCP+胆胰管子镜、EUS-FNA等7项新技术,完成闽东首例G-POEM手术及内镜下胆道肿瘤射频消融,使复杂胆胰疾病治疗水平跻身省内前列;运动医学团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陈疾忤教授指导下,实现微创踝关节韧带修补术等技术零的突破,诊疗服务已辐射闽浙边界地区;影像学科在魏鼎泰教授带领下,依托AQP4脑卒中研究成果形成神经放射特色,相关论文被引量位列全省地市级医院前茅。
“名医工作室”加持: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2024年3月,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五个名医工作室落户宁德医院,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与标准化技术推广,显著提升了区域医疗学科水平,也让疑难重症患者免于奔波之苦。
五个名医工作室专家136人次来宁开展带教,快速提高市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临床操作能力。其中,魏鼎泰教授团队关于AQP4与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获福建省医学科技奖,医院累计申报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4项,立项12项,并成为宁德首家获得药械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
麻醉科李金宝名医工作室首创双轨培养体系,将危急场景模拟演练与精准技术标准化深度融合,通过高度还原的医疗场景专题教学,不仅强化了团队应急响应与协作能力,更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上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突破。其创新的超声探头激光辅助线引导技术,有效解决了肥胖患者深部神经阻滞的操作难题,使麻醉操作精准度与安全性达到新高度;
药学部史道华名医工作室连续五年获评优秀,推动宁德市首家药械临床试验基地落户,助力临床药学成为福建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五年间累计立项科研28项(含11项省自然课题),发表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13.8),开展新技术8项,青年药师团队更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医院引进的“名医工作室”专家通过业务查房、病例分析、科研指导等多元形式,将前沿诊疗经验倾囊相授,带动全院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德医院住培医师结业考核双百通过率居全省首位,魏鼎泰教授更开创宁德市博导培养先河。进一步推动门诊量、手术量及科研产出同步提升,有效降低患者外转率,构筑起“技术—科研—人才”协同发展的区域医疗新高地。
群众受益: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一切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
曾经需要跨越千山万水才能获得的优质医疗资源,如今在宁德百姓的“家门口”触手可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宁德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百姓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
大医院专家“扎堆”来了。10名驻点专家常驻医院,全国各地名医专家团队定期前来坐诊、手术和教学,让患者无需再长途跋涉到大城市,就能轻松预约到以往一号难求的专家门诊。
手术刀尖上也有“黑科技”。先进的诊疗理念、创新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模式不断引入,使宁德医院在疑难重症诊治方面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微创手术、精准治疗成了标配,以前治不了的疑难杂症,现在不离市就能搞定,三级、四级高难度手术量持续增长。
看病越来越方便。依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品牌和质量控制体系,本地医疗服务流程全面优化,手机预约、电子病历、一站式服务,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些变化,都是合作办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得益于合作办医与名医工作室,群众就医负担减轻了,就医“获得感”更实了,闽东医疗不仅实现“病有所医”,更向着“病有良医”迈出了一大步。
□ 本报记者 张颖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