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夏秋季节高温多雨,恰好是它的高发期,各年龄段师生均普遍易感。感染后典型症状有“三大信号”,发现后需立即就医。“一是发热,多为突然高热,可持续1至7天。二是关节剧痛,常见于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疼痛可能持续数月。三是皮疹,发病2至3天后出现斑丘疹,可覆盖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消退。”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感染后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但少数可能引发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置是关键。
学校是师生聚集场所,防控需做到“无积水、无死角、无隐患”。要建立“每日巡查、每周清理”机制,每天清扫校园时检查积水点,每3至5天更换水培植物容器内的水(换水时清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屋顶反梁、排水槽定期疏通。暂时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持效性灭蚊幼剂。落实晨午检制度,重点关注师生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若有立即提醒就医并追踪病因。利用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公众号等渠道,向师生讲解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方法。
孩子放学后的“防蚊任务”需家长接力,做好“三道防线”,让蚊子“进不来、生不了、活不成”。物理防护“筑屏障”,家中安装纱门、纱窗,定期检查是否有破损,发现孔洞及时修补;孩子睡觉时挂好蚊帐,尤其注意婴儿床、儿童房的防蚊措施,避免“漏网之蚊”叮咬。清除滋生“断源头”,每天检查家中积水点并及时清理,地漏定期疏通,水培植物至少每5天换一次水,不用的瓶瓶罐罐倒置存放,卫生间、阳台不堆放易积水杂物。成蚊灭杀“安全化”,家中发现成蚊,优先使用电蚊拍击杀。如需使用杀虫剂,应选择标有“农药登记证”的正规产品(如盘式蚊香、电热蚊香液),避免在孩子活动区域大量喷洒。
无论是校园活动还是居家外出,师生都要做好个人防护,降低被叮咬风险。伊蚊活跃高峰在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这段时间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积水处附近玩耍、逗留;非必要不前往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地区。外出时穿宽松的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袖口、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在裸露的手臂、腿部涂抹正规防蚊花露水或驱避剂(选择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产品,儿童使用需遵说明书),每隔4至6小时补涂一次,尤其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务必做好防护。
“防控基孔肯雅热需要学校、家庭、个人同心协力从‘清积水、防叮咬’这些日常细节做起,为师生筑起安全的健康防线。”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学校采购卫生杀虫剂时,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选择标有“农药登记证”的产品,并存放在学生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误碰。开展校园消杀作业时,提前告知师生避开,消杀后通风半小时再进入室内。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带孩子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是否被蚊虫叮咬,同时向学校报备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