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行 兴村富民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
闽东日报 2025年09月12日

  赤溪村研学活动 磻溪镇供图

  航拍赤溪村 刘超超 摄

  竹筏漂流引客来

  文创点亮乡村文化空间

  赤溪村村口石碑

  秋收时节,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漫山茶园满披翠华,村民穿梭其间采摘白露茶。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反映福鼎市赤溪村扶贫工作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脱贫攻坚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赤溪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现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飞跃。日前,记者再访赤溪村,沉浸式体验其发展新貌。

  示范带动   开启全新篇章 

  一大早,赤溪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与村两委齐聚村委楼,围桌而坐,总结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村里的变化。然而,当年的苦日子仍历历在目,“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体破衣裳”……曾经,赤溪9个自然村散居在崇山峻岭间,山陡、地少、无物产。

  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新闻科科长王绍据走访赤溪村下山溪后,致信《人民日报》反映畲民贫困状况。同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这封来信并配发评论,引发全国对特困村的关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把党组织打造成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领头雁’‘主心骨’,实施搬迁工作、谋求发展出路。”吴贻国说。

  党建引领在前头,党员干部走在前面。赤溪村党总支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实施“中心村大党委”试点、网格化管理模式和“晨巡晚议日结”机制;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下设赤溪村直属支部、农业产业支部和旅游产业支部,选派产业带头人作为产业支部书记,组织力量解决发展难题。

  经过示范带动,村里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党员挂点项目,在一二三产业中精耕细作,抓好各个项目落实。同时,将食用菌、白茶水、美丽庭院等项目分解到产业支部、学校、物业公司等8个组织进行落实。“以党建为引领,我们将‘穷自在’‘等要靠’等思想转变为‘谋合作’‘求发展’的意识,内生动力更足了。”吴贻国表示。

  产业振兴   发展更有奔头 

  午后阳光明媚,走进赤溪村生态茶园,茶树根部朵朵菌菇引人注意。这是当地生态茶园的特色所在——茶树套种二次使用的菌棒,加强茶树根系营养吸收,减少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擦亮“幸福赤溪”茶叶品牌。

  白茶是赤溪村的支柱产业,全村418户家家户户种茶。2021年以来,在村党总支引导下,赤溪村将全村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员打造生态茶园,实施“不用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施有机肥”的措施,茶叶品质大幅提升,全村生态茶园达2200多亩、人均茶园1.2亩。

  以茶兴业,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杜赢返乡后,创业第一选择便是本地白茶。“过去,村里没有茶叶加工厂,村民把茶叶送到外地出售,价格低、成本高。”杜赢说。

  与其“守着富山过穷日子”,不如将工厂建在“家门口”。杜赢在村里成立小茶坊后,一边学习白茶制作技艺,一边拓展销路。如今,他建起了近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配备自动化白茶加工生产线。在杜赢创业成功后,不少年轻人相继回村,一些龙头茶企相继落地赤溪村,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实现总产值2979万元。

  同样,在村民沈华春的养殖场内,11个水产养殖桶有序排列,壮硕肥美的鲥鱼在水中翻腾。

  沈华春是村里第一批试水圆桶养殖的养殖户。他介绍,赤溪溪水清澈洁净,十分适合鲥鱼养殖,鲥鱼品质优异。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兴起,鲥鱼等农特产品成了游客的钟爱,赤溪村积极对接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提升养殖技术,推动淡水鱼养殖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户外陆基圆桶养殖转型。

  致富奔小康,产业“挑大梁”。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赤溪村积极念好“山海经”,因地制宜发展茶业、淡水养殖、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主动融入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解决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增值收益不高等问题,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3650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4万元。

  生态优美   喜迎八方来客 

  在赤溪村“水街一宿”民宿前,村民吴敬早趁着空闲,将水街美景和民宿特色拍摄下来,剪辑、上传,通过短视频向网友推介。

  “我们深耕乡村旅游的同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潮玩法’,让更多人了解赤溪、来到赤溪。”吴敬早说。

  赤溪村地域面积11.14平方公里,远处群山层峦叠嶂,近处绿水晶莹透澈,做活这片“山水文章”,是全村干群的热切期盼,也是赤溪村掘金“美丽经济”的切入点。

  逐“绿”向“新”,赤溪村整合村内自然生态景观、畲族文化内涵、红色革命历史、扶贫经历等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完成全村房屋立面改造及石墙石阶、篱笆古树等维护,并进行入村标志、长安街路灯和夜景、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等建设,建成沿溪景观、路堤绿道、步行慢道等。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我们逐步探索和实践多元化的生态治理模式,创新‘河长制+巾帼力量’‘河长制+人大代表监督’‘河长制+党员先锋’等模式,实施赤溪中小流域项目及百步溪流域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开展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和溪口电站、蛟龙电站增效扩容等工程,让河岸、农田及水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吴贻国说。

  生态美、文旅兴,赤溪村布局“大赤溪”乡村旅游格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下山溪峡谷、杜家堡古民居群、水街休闲景观带、畲族风情街,开发综合性研学旅游项目等,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也纷纷“应势而谋”,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如今,沿着长安新街步行一圈,只见特产店、农家乐、文创店、特色民宿等鳞次栉比。2024年,赤溪村游客数约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35万元,村子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增收致富路。

  百姓富裕   共享幸福生活 

  穿上畲衣、唱响畲歌、欢跳畲舞……村民钟丽眉带领村里畲歌队,经常参加各类主题展演活动。

  “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现在文化活动送到‘家门口’,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说起当下的生活,钟丽眉喜笑颜开。

  然而,在下山溪自然村搬迁之前,村里没有学校、没有教师。为此,村里克服困难建设提升村中心小学和幼儿园。

  2017年,搭乘“互联网+”快车,赤溪小学携手福鼎市实验小学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创福鼎市“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教育先河,让乡村学生同步享受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学资源。

  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赤溪村在“输血、换血、造血”中,始终紧盯民生保障,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建设福鼎市首个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村级医院——磻溪卫生院赤溪分院,让村民健康有“医”靠;建设畲族文化广场、畲族文化长廊、赤溪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及疗养基地、“中国扶贫赤溪展示馆”等,组建畲歌、舞龙等文艺队伍,举办“四月四”凤凰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与各方合作创作“赤溪清水流”广播短剧、歌曲《赤溪之歌》和纪实性小说《明媚的世界》等文化作品,提升赤溪文化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这10年我们阔步前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巩固和提升和美村寨建设成果,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展望未来,吴贻国信心满满。

  □ 本报记者 朱灵塬 王婷婷 文/图